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长恨歌参考资料(52)

长恨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无论哪种观点,都建立在一定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孰优孰劣实在无法妄下断言。从审美角度来讲,这些观点都对作品之“美”作了不同角度的阐述,“把诗歌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这一观点是较普遍认可的”。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长恨歌》是围绕着“恨”与“美”的意象展开的叙事与抒情长诗,因此有其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皎然《诗式》卷首云:“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说明诗歌是诗人心智活动的产物。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诗人作诗,首先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讽喻也好,感伤也罢,皆出于心。用白居易自己的话来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与元九书》)。

  二、“美”的事物隐喻“恨”的滋生

  《长恨歌》之所以出类拔萃地脱颖而出,广泛地流传开来,并且名垂青史,我认为从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对“美”的解构与精心的重组,而这些恰恰又符合了世界公认的悲剧定义 。

  (一)“美”的追求——“恨”的铺垫

  生命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的最高最自由的生存方式,它关系到生命存在如何可能,对审美活动之谜的解开将有助于解释生命活动本身的意义和走向。

  诗歌一开始,就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字句,不管所指是否有“好色误国”的隐喻,恰恰体现了唐明皇对“美”的追求的本能。如果唐明皇不是皇帝而是平民,我们很轻易就能理解其“爱美之心”,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唐明皇作为皇帝的本能需求呢?难道皇帝非得正襟危坐、远离红尘才算明君吗?贯穿全文来看白居易对唐明皇的性格塑造,已排斥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头上加的半神理想化的光圈,而使之成为一种更人性化的理想,一种包含了城市居民愿望的、与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的人情味十足的皇帝形象。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才完成了对其更立体化、更趋完美的形象塑造。“因为唐玄宗所代表的,乃是一个给大唐黎庶带来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和平安定生活的生平殷富之世,……唐人对玄宗的深切同情,蕴含着他们自己理想中的盛极一时的开天盛世的如梦依恋” 。唐明皇的这种人性的形象浓缩表现在开篇两句表现其对“美”执著追求的诗句里——美是理想的、终极的,它鼓励我们不断追求,审美理想中凝聚着人类的至善和完满 。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anghenge/3079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