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长恨歌参考资料(55)

长恨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美”的毁灭——“恨”的顶峰

  白居易没有渲染“六军不发”的群情激奋,没有挥毫安史之乱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数落杨贵妃“红颜误国”的罪行,而是对作为政治替罪羊的杨贵妃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可以从白居易写杨贵妃之死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中看出:“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维护了杨贵妃的形象美与尊严美。杨贵妃的死变得宛如鲜花飘零,自然朴实地褪去了往日的风采,留下美丽的余韵,流芳百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毁灭”使意境达到了“美”的极致。

  对于杨贵妃的死,唐明皇是无可奈何的。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不禁令人遗憾。作为帝王,唯有忍痛割爱、“安抚三军”,与其说此诗是在讽谏君王勿好色误国,不如说是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弊端——所有的重担都由帝王一人挑起,抹煞了君王的人伦性。一世英雄却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安坐王位、呼风唤雨却无法挽回从身边逝去的幸福和美好,必须忍受“死别之恨”,这种哀痛有多少寻常百姓可以承受,的确堪称“恨”的顶峰。

  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转入融情于景的阶段。入川途中的黄埃、云栈、峨嵋、旌旗、日暮等残景烘托出唐明皇苦涩的心情;蜀江的绿、蜀山的青映照出唐明皇的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更是加重了唐明皇肝肠寸断的伤心之情。“叙事状物求实而又不拘泥于实,在流丽的描绘中寓有情味” 。的确,在前篇描写两人爱情生活的场景后续写唐明皇形单影只的孤寂,景物同,心情却迥然相异,让人不禁慨叹“物是人非”的变迁之迅疾。

  “美”已在现实变故中付之一炬,留下的是无尽的追忆与痛苦,这与叔本华对悲剧的定义同出一辙。 “人总是为满足于现实而指向超越和理想,总在九死不悔地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这就形成了悲剧审美的动人魅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anghenge/3079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