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长恨歌参考资料(51)

长恨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讽喻主题说

  唐代诗人喜欢拿李杨二人的故事作为讽喻的对象。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李杨二人糜浮的生活以及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处境:“东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深刻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与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必然发生。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长恨歌》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把历史经验教训用动人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激起中唐历经安史之乱后人心思恋大唐盛世的文化情绪,告诫后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应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也说“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

  (三)双重主题说

  诗的前半部分字字珠玑,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汉皇重色思倾国”起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兄弟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极明显,视为长恨之因;后半部分又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李杨的生死别离和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然而在歌颂与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唐明皇的重色轻国造成的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诗的客观效果则是同情远远超越了讽刺,读者往往被其“风情”所吸引,而忘却了“戒鉴”。

  (四)其它观点

  以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传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长恨歌》记录了一件“世所不闻”的“隐事”,即兵变中杨贵妃用偷梁换柱之计易服潜逃,然后出家为尼。但此说多属想象与臆测,缺乏文献支持,被认为是对《长恨歌》的歪解,影响力不大。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长恨歌》是假借李杨的故事,表达对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湘灵,历经磨难最终悲剧收场。因此认为《长恨歌》中的李杨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遭遇改造而成的意象,表达的是自己与湘灵长相思的绵绵之恨,也表达对不得已的现实无可奈何的隐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anghenge/3079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