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写作困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学生存在写作障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增加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其普遍的问题是写作内容贫乏、词汇使用单一、作文没新意、文章结构松散等。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应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即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发还学生,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文章修改少、学生间交流和反馈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并日益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和教师开展了基于网络的小学作文教学,并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建构理论的思想最早来源于MarleneScar-damalia(马琳斯卡达玛莉亚)和CarlBereiter(卡尔巴雷特)早期对儿童写作的研究,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知识建构(KnowledgeBuilding)理论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有力尝试,它强调观点的提出和持续改进。[2]本研究就是在知识建构理论的指导下,探索现代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小学生作文教学模式,运用此模式学生能深度建构个人的写作知识体系,使之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会写、会改、会评的能力。
二、知识建构理论概述
“知识建构”理论是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的马琳和卡尔两位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在延续传统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思想。马琳和卡尔两位教授提出知识建构是对社区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的产生和不断改进的过程[3],它强调以观点为中心,把“观点的改进”作为一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目标,并且注重社区共同知识的建构,这与一般的建构主义思想不同。它不是开展以学生个人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为目标的学习,而是进行以社区知识发展为目标的知识建构[4]。它是以学生真实的观点为起点,以观点的不断发展从而发展和完善社区知识的过程。在知识建构教学中,一切的教学活动及评价都围绕着“观点的持续改进”进行,而不以任务和活动为中心[5],因此,它反对传统的“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如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都有一套具体的过程。知识建构教学是“基于原则的”,并与信息技术是紧密联系的。它以马琳于2002年提出的知识建构12条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依据这些原则设计出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是不同的。这12条原则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它们分别为真实的观点和问题、多样化的观点、持续改进的观点、观点的概括和升华、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民主化”的知识、对等的知识发展、无处不在的知识建构、知识建构对话、权威资料的建构性使用、嵌入活动的形成性评价。[6]本文就是以知识建构的12条原则为基础进行作文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究。
三、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作文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课前:亲身体验,提出观点
知识建构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真实的观点和问题,其含义是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是知识建构的出发点。学生做研究的问题应该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看到、听到、触到的真实问题。因此,进行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在写作前给予学生关于写作主题的真实体验,如要描写一棵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园去观察不同的树。对于现有条件下不能亲身实践的,可以利用网络上提供的相关资源。学生体验完以后,就需要提出各自的观点。知识建构的第二条原则就是多样化的观点,即每个学生都要提出个人的看法。在作文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想写什么,如写作主题是“我最喜欢的水果”,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各自喜欢的一种水果进行描写。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
(二)课上:绘制构思图,组内讨论、修改在知识建构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是积极的认知者,需要为各自的学习或知识探究制订计划,并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因此,在确定写作题目后,先要进行构思,绘制写作构思图。构思图和概念图差不多,都是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组成,但不同的是写作中构思图的节点上不是写某些概念,而是文章中需要描写的方面,如关于这个题目需要写哪些部分,怎么安排逻辑顺序等。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标准,但可以提供相关资料或进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构思画在本上或者利用如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创作。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己想要描写的东西,完全是学习的主体。构思图创作完成还需要和同伴交流并进行修改。知识建构中,观点是可以持续改进的。学生的构思图也是一样。学生在完成构思图后,需要在小组内介绍,然后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进行点评或提出建议,不能只是成绩好的或者组长说话。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每个成员表达出来的观点都应该得到理解和重视。教师也进入小组提供看法,但不因为某个评论是老师提出的就不能反驳,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这也体现了知识建构中“民主化”的知识和对等的知识发展的原则。在交流后,学生需要依据学生、教师的评论和建议再次修改、完善构思图,可以是补充或删除某些部分等。
(三)课上课下:创作初稿,互评互改完成构思图的最终版本后,学生就开始写作了。学生依据其构思图一步步完成创作。然而,文章也不是写完就可以上交了,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反复修改的,这就需要网络平台的辅助。知识建构教学与技术是密切结合的。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将完成的作文初稿上传,然后供其他学生和教师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和点评。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阅读其他学生的文章并发表看法,这也体现了无处不在的知识建构的原则。学生看到别人提出的建议后再次修改文章,并再次上传至平台,总之,这是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直至学生认为“完美”。
(四)课上:展示汇报、总结完成了文章的终稿写作后,就需要在班级进行展示和分享了。班级是一个社区,知识建构最终的目的是社区知识的增长,每个人都有责任对社区知识的推进做出贡献,因此班级汇报是很重要的一环。其形式可以是每个小组派一人,也可以是学生自愿或教师随意点名。汇报时,学生不仅要讲述自己的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还需要讲述整个创作过程,如题目的选择、资料的获取、构思的修改及成品的完善等写文章的方法。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和学生依据汇报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经历了整个文章的创作、修改及评论过程,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总结中去。总结也并不是对学生的作文评等级,而是一起总结本次写作过程中的要点和结论,这也是知识建构中观点的概括和升华。师生一起总结出来的知识就是班级社区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9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