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他时刻铭记军人的使命与职责,英姿勃发地征战在后方保障的城疆。他虽不能带领他的团队真枪实弹地冲锋陷阵,但他用另一种坚守与保卫绽放军人的荣光。三年来,他肩负沈飞军代室领导的使命与重托,在军代室领导的指导引领下,带领他的小团队攻下重重难关,在航空维修保障在这片战场上将军代表这个角色演绎得声情并茂,将质量监督保障工作做得章法并存,他就是驻沈飞公司军代室大修组组长张少甫。
翻看张少甫的履历与资料,我着实有些小吃惊。2006年起,多次获沈阳嘉奖;2010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空军沈阳局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12年专业技术干部考评,被沈阳局评为特别优秀;2013年、36岁的他顺利通过空军技术职称评比,取得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资格;2010-2013年间10余篇论文在辽宁航宇协会及核心刊物上发表;2011年被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吸纳为会员;2012年成为吉林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会员……
当我带着些许的好奇对这位如此年轻却“战绩”满满的军代表开始采访时,他刚刚从沈飞军代室会场风尘仆仆地赶回吉航公司军代室。办公室的黑板上已经写下“起飞着落故障模式及风险分析”等5项工作内容。
“这是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的一项重点工作,起飞着落的时间相对空中飞行来说,留给飞行员应急反应的时间少得多,风险却大得多,维修后的飞机必须高质量保证这两个时间点的绝对安全!”张少甫的话语简短而坚定,你很轻易就能被他对工作的这份信心与果断所感染。当我感慨于 他的沉着与果敢时,他三年磨练的兵法宝典就此打开。
完善体系,围堵根源,“釜底抽薪”保障源头质量安全
2011年6月,当张少甫被沈飞军代室任命为大修组组长派驻吉航公司时,他所面对的的困难与挑战完全超出的自己预想。
吉航公司大修的飞机数量多,机型杂,相当一部分是第三、四次大修,且部分为延寿飞机,翻修的飞机总体上寿命在2000飞行小时以上,修理难度大。通过检查履历本他发现许多飞机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飞机上的某些无寿命规定的附件使用时间多的达到了45年之久。吉航公司承修装备老旧,加改装项目多,装备质量问题反映突出,零备件采购困难。此外,吉航公司还大修某型发动机,是中航工业系统唯一一个修理飞机和发动机的公司。而作为大修组组长到吉航公司后,他的工作也从沈飞军代室单一的技术助理转变到了合同管理、验收把关、过程监督、质量问题处理等全方位工作。从飞机入厂分解到总装试飞出厂交付、从原材料入厂到外场技术服务、从器材代用到自制件工艺评审,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十分熟悉。而自己的专业也必须快速从军械火控,转变到飞机各系统。2011年吉航公司大修飞机数量比2010年增加近一倍,而大修组只有3个军代表。这无疑是一场困难重重的硬战!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打开这个僵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军代表的作用,把工作做到最好!”张少甫就是带着军人骨子里这股子抗重任,打硬战,不服输的劲开始了首战。
“如何从源头预防或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张少甫沉下心思,翻看、采集、统计、梳理了五年来的内外场典型质量问题。他找来吉航公司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职能人员、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从质量管理、技术状态控制、飞机系统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风险分析。通过研究原因,查找产品修理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威胁飞行安全的危险源,建立起危险源数据库。他结合吉航公司现有军机生产特点,从危险源描述、原因分析、风险评价、控制措施、预计衍生风险等方面入手,组织制定了技术状态控制措施、规范了修理深度范围,落实具体负责人,并对危险源制定针对性控制办法,规避、降低风险。他督促吉航公司认真梳理近年来外场通报空军航空装备质量安全问题,并对其他修理工厂暴露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共同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统计分析飞机内外场质量问题原因时,他发现随着飞机大修次数增加,现行的修理工艺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他果断地针对发生的部附件故障,建立科学修理理念,使修理工艺规程随着大修次数的增多,增加相应的检验工序、必换件及表面探伤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飞机修理质量。这使他深深地意识到,外场重大质量问题往往就发生在制度的真空区。他组织相关人员不断完善程序和工艺,修订了《飞机修理军事代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吉航公司《程序文件》。建立了大修组文件资料,督促完善了飞机、发动机修理记录和9个机型的飞机、发动机关、重键件(工序)监控清册,并结合组织军检工作内容,重新编写了军检验收规程,真正做到“管理有程序,操作有工艺”。
2012年空装机关领导到吉航公司调研某型飞机延寿工作时,指出老旧飞机质量压力大,能够管好不出大问题,说明军厂工作扎实,对军代室工作做出充分肯定。2013年5月,空军沈阳局领导带队对吉航公司进行现场指导帮带,一致认为军厂整顿工作重点突出、结合实际、扎实深入。沈阳局质量专项整顿检查阶段会上,大修组受到沈阳局领导的表扬。
创新模式,联合攻坚,“合纵连横”强化过程质量监控
随着对修理工作的深入了解,张少甫深感责任重大,处理问题更加慎重,对工作更加精益求精,对自己更加严格。
大修组军代表人员少,条件薄弱,作为组长,他根据人员情况,把节点控制和机动检查作为主要工作手段,每月有计划,每日有行动,将主要精力关注到五大系统及附件修理。他充分利用3个人离家远长期驻厂的特点,将大修组全部精力放到工作上,3个人随时讨论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处理质量问题,让“小单位”发挥“大效能”。
张少甫带领他的小团队做出多方努力,但仅仅依靠3人过程监督几十架飞机,每个军代表专业上又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大修组仍然面对极大的难题。如何摆脱被动局面,张少甫冥思苦想。沈阳军代局局长、政委先后到吉航公司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要突破、创新,通过认真学习领导航空军事代表系统座谈研讨会上李凡总工程师讲话精神。张少甫创新军代表监督验收模式,尝试性的开始组织军检工作,将公司内技术业务能力强、道德品行端正、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为军检验收员。开展军代表为主导,军检员辅助验收的工作新模式,在装备修理过程中合理设立军检点,对关键重要部位或工序实施重点监督控制。通过召开首、末次会议,对飞机质量进行讲评,提出了改进意见。新模式的军检验收监督把关作用十分突出,不仅堵住了多起较大质量问题,而且将原来的事后处理的管理模式改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改进的科学管理模式。
新模式得到了沈飞军代室领导充分肯定,经验材料被沈阳局转发学习。2014年6月,沈飞军代室领导组织其他军代组10余人到吉航公司进行实践交流。当大家看着场地上上百架飞机,每架飞机质量保障工作都井井有条,不禁对张少甫感叹道:“少甫,能组织保障好这么多架飞机,你都能称得上司令啦!”
帮扶协调,军厂并肩,“雪中送炭”助推吉航脱困发展
2011年张少甫作为军代表到吉航公司之际,正是吉航公司改革脱困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的支持与帮扶对这个时期的吉航公司来说格外重要,张少甫从没把自己定位成仅仅是“监督”的军代表,而是想方设法为吉航公司搭梯架桥。
吉航公司划归中航工业后不属于部队企业,常有收不到上级机关外场技术通知、通报的情况,导致在装备大修过程中无法准确定位装备的技术状态。发现这状况后,张少甫马上查阅军方发给军代室的通报,及时、准确地提供通报信息给吉航公司落实。在吉航公司试修技术状态出现差异时,他总是多方沟通联系,获取相关技术通报、技术更改单等文件,使装备修理与制造厂技术状态保持一致。在吉航公司新机试修鉴定工作中,张少甫主动对技术文件进行把关,使吉航公司新机技术鉴定顺利过关。对于吉航公司新机试修中检测设备、外委资源……他更是竭尽全力沟通协调。在吉航公司某两型新机总装检测时,因首架试修,公司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试修进度与检测工作全面告急。张少甫迅速向领导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并在第一时间与沈飞公司协调联系转借设备。为精准的满足设备检测性能,他多方沟通联系,调拨设备相关的说明书、电路图,并请沈飞公司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检测设备进行精确的维护。他还主动对新机总装检测工作做出预判,将沈飞公司的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甚至是一些已经退休的技术人员请到一起,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检测调试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形成吉航公司调试工作预案。仅此一项,他不仅为吉航公司解决了极大的技术难题,更为吉航公司节约了近百万元资金。他深深体谅着对于一个改革脱困发展的公司来说,资金、技术意味着什么,三年来,他就是这样竭尽所能地为吉航公司做着所及,甚至是超出所及的一切。
张少甫被派往吉航公司时,女儿只有3岁,长期驻外的他陪伴妻子、女儿的时间屈指可数。有时抽空回家,尽管女儿在上课也会让爸爸在教室外面等她。女儿告诉他:“即使这样,也会感觉是和爸爸真正的在一起!”对于家庭,张少甫心中充满了歉疚,但心中那份对战友生命、对装备安全、对战备保障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总会让他挺起军人的脊梁昂首阔步一直向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ieyipiansanwen/1165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