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3、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
板书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2、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冬天已经来到了吗?是啊,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的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比如“海市蜃楼”,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要借助照相、摄像等技术才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在古代则是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古人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古人是如何记录这种奇特的景观的。(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
4、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范读,指名朗读。全文读3遍。
5、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一、二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指名三个学生翻译全文,呈现重点译句。
6、全班齐读课文。
7、启发提问,理通文意。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一共出现过几幅画面?(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全程变化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时间顺序
请同学在原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明确: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
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用原文回答。(板书)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8、课件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在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关于海市蜃楼:大气中存在着光的折射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会透过密度不同的空气而发生折射,这样,空中就会就会出现了远处物体的影象。)
9、小结。
全文中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各楼各景,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10、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观察以上六幅海市蜃楼的照片,任选其中一幅,用现代文仿照课文的写法,描述你观察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发生塔和宫殿
发展城郭和其他建筑
高潮危楼一座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自读文言文课文,内容新奇生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始终不脱离文本,在一课时内以读带讲,以学生为主体,全文的阅读至少四遍,文意的串讲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强调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落实,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并且初步训练了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我想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课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的教学环节。
【《山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山市教学反思
6.《我想》教学设计
8.《风》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lang/3425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