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 30、 30 页。
教材分析:教材是先通过三幅画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 2 个桃吃光的过程,来说明 0 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再利用直尺图说明 0 的另一个含义——起点,然后教学 0 的写法,通过 3 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以及小朋友思考 5-0= 的图画讲述有关 0 的加、减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知道“ 0 ” 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 0 ” , 初步学会计算有关“ 0 ” 的加、减法。
2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 、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能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在认识“ 0 ” 的情景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研究“ 0 ” 的活动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具、学具准备: 0 ~ 5 的卡片,小盒与硬币,相应课件。
教学重、难点:感受 0 的含义,熟练掌握有关 0 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 瞧,它来了 !(课件出示小猴)小猴子在外面玩得又累有渴,回到家里,妈妈不在家,桌子上给它留了一张纸条( 课件出示纸条),上面写着:“孩子,我给你留了你最爱吃的桃子,桃子的个数比1大,比3小。”
师:你们能帮小猴猜一猜小猴的妈妈给小猴留了几个桃子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盘子里放2个桃子)果真是2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仔细观察,画面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看到的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留给小猴 2 个桃,小猴先吃了一个,盘子里剩一个桃子;又吃了一个,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 )
师:盘子里有 2 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用哪个数来表示呢?接着小猴又吃掉了盘子里 1 个桃子,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小结:盘子里一个桃子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0(板书课题:0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猜数游戏,理解 0 的含义。
师: ( 拿一个盒子,其中放 1 个硬币,上下晃动 ) 看,老师手里有一个盒子,请你听一听、猜一猜,这个盒子里有几个硬币 ? 用几来表示 ?( 把硬币取出,再上下晃动盒子 ) 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这时盒子里有几个硬币,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也可以用 0 来表示呢 ?
(二)揭示“ 0 ”的第二种含义:起点。
1 、师:(课件出示直尺)这是一把尺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尺子上都有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有刻度、还有数字)
2 、你们在尺子上能找出0吗?在尺子上,0在最前面,它在第一个刻度线的下面,它在这儿表示起点,量东西的时候我们要从0刻度量起。
3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0,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那你们想不想把0写下了呢?
(三)、引导发现 学习“ 0 ”的书写
1 、同学们,你觉得“ 0 ” 像什么呀?(鸡蛋、圆圈、鸭蛋??)
2 、师边讲解边示范书写: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3 、学生先空中练习,然后在桌上描写,再独立写在田字格里,注意写字的姿势和0在田字格的书写位置,师巡回指导。
4 、实物演示个别学生的书写,其他学生加以评价。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0,学会了写0,现在我们来研究有关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有关0的加减法)
三、 创设情景 体会“ 0 ”的计算
1 、( 1 )(动画演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然后它们飞向蓝天)你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呢?你能列出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3 - 3= 0)
( 2 )实物演示,盘子里有2个大苹果,老师要把她奖给最会听讲的安宇翔同学,现在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怎样列算式呢?( 2 - 2= 0 )
( 3 )3 - 3= 0 2 - 2= 0 你还知道几减几等于0?
(根据学生汇报师板书算式1 - 1= 0 4 - 4= 0 5- 5= 0 0 - 0= 0)
( 4 )师:一起读一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讨论一下再汇报。
生自由发言。
( 5 )小结: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得数都得 0 。 2 、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不少数学知识瞧!小青蛙都为你们高兴!
课件演示一张浮萍上有 4 只青蛙,再飘来一张空浮萍。你会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 2 )第一张浮萍上有 4 只青蛙,用“ 4 ”表示,第二张浮萍上没有青蛙,用“ 0 ”表示,求两张浮萍上一共有几只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859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