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经》与《国语》中的地震

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诗经》与《国语》中的地震

  《诗经》与《国语》中关于地震是如何来描写的呢?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

  十月之交,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 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 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 亦孔之哀!

  烨烨震电, 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 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 胡憯莫惩?

  这是《诗经·小雅》之《十月之交》中的两节精彩句子, 讲是的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辛卯日( 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 发生了日食, 此前半个月还曾发生月偏食, 然后在深秋季节出现一阵阵雪亮的闪电, 预示大灾大难的降临。果然, 强烈地震揭开了大幕, 上百条河流就像沸腾似地上下翻滚, 大山和小山一齐崩裂。人们居住的高高台地裂开巨口, 瞬间变成深谷, 而原来的深谷, 却剧烈隆起, 变成了高原。中国先秦文献里描写强震过程的诗篇, 以这一篇为最早。虽然《吕氏春秋·音初》说“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 时代更在其前, 但那年代很难确定, 而且没有具体月日和地点, 只能视为模糊的传说。

  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诗经》描述的“非但日食而已, 十月而雷电,亦灾异之甚者”, 可是现代研究者认为, 那其实并不是雷电, 而是震前预兆“地光”和“地声”。凡强烈地震将要发生, 往往有各式各样的前兆, 但人们却很难把握住。这一年前期的日食和月食, 也可能是地震的.另一诱因。

  当今科学家指出的地震成因,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 产生强大的地应力, 聚集了特别巨大的能量, 但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诱发因素。学者徐道一曾经画过一幅“地震成因模式图”, 举出日、月、星辰的变化, 都可能促使地震提早发生或震级增大。可以说, 天、地、人构成的复杂系统, 相互之间都有牵连, 都有影响, 这样就使得地震很难预知、预报, 常常是猝不及防。

  当然, 最重要的事是把主因和诱因全都弄清楚。这件工作, 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开始了。传为左丘明编纂的 《国语》( 又称《春秋外传》) 卷一, 记载了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 780年) 泾水、渭水、洛水三河流域发生地震的事, 无情的灾害袭击了西周京城。此时, 研究天文地理的太史伯阳父发表了他的看法:

  “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烝, 于是有地震。”

  古人惯用充塞天地的阴阳之气, 来解释地震的成因, 指出地震是由于阴阳这一对互为消长的因素失去了平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透露出中国人的智慧。他接着指出次生灾害的危险:

  “今三川实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 源塞, 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 民乏财用, 不亡何待? ”

  河流产生堰塞, 下游断流, 造成水土环境的不平衡, 会影响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 足以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些看法, 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公元前 3 世纪从秦国逃亡到蜀地的学者尸佼,在西蜀著过一部书, 称为《尸子》。现在这书大部分内容已经失传, 但还遗留着一些残文断句, 其中就有一段关于地震成因的推测:

  “海水三岁一周流, 波相薄, 故地动。”

  这个两千多年前推想的价值, 在于提出了波动的概念, 只不过将地震的能量成分过于表层化。一千多年前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变虚》中也提出过他的猜想:“钩星在房、心间, 地且动之占也。”虽然举出天体变化这一实际存在的诱因, 但却没有多少事实依据。

【《诗经》与《国语》中的地震】相关文章:

1.诗经中的玉

2.《诗经》中的爱情

3.《诗经》中的“花语”

4.诗经中的女子

5.《诗经》中的玉

6.《诗经》中的科技

7.诗经中的好句子

8.《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24200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