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样,故乡的夏天还没有彻底走完,调皮的秋天就迫不及待地追了过来,忽冷忽热的天气,就开始在我的故乡上演。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故乡的一早一晚,温度都会降下来,人们如果不穿长衣长裤,浑身上下就会感觉到凉,甚至有一丝丝的冷。因此,在我的故乡就有了“立了秋,把扇丢”的俗语。
故乡地处广袤的华北平原南部,和南方的秋天最大的不同是表现在树木上。不像南方,就是进入了秋季,田野上的树木依旧碧绿如洗,郁郁葱葱,勃勃生机。在我的故乡,只要一进入秋天,树上的叶子不是悄悄地变黄了,就是默默地变红了,好象在人们的面前打开了一个七色板。用不了多久,地上就会铺满了五颜六色的落叶。
家乡秋天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树叶,也许只是那么不经意的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相仿。但接着,便有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随后便在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般似的,竖着的是光秃秃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就像故乡父老乡亲们的性格。
对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来说,最喜欢树木的落叶,莫过于秋天的杨树叶了。那个时候,故乡一带的农村还很穷,好多家长叫孩子去树下扫落叶,大一点的树叶就拿到灶台当柴禾烧火做饭,小一点的树叶就拿去猪圈里沤粪作肥料。杨树的叶子大大的,像心的形状,又似一个大圆宝,很是与众不同,就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最好的玩具。
我们一般会找一根废旧的铁丝,把它捋直,或拿着一根削尖一头的木棍,从地上一个个地把杨树叶子串起来,串成好大好长的一串,拿在手上,和小伙伴们满大街小巷地追着疯跑。至于为什么疯跑,现在我也记不起来了。有的时候,我们会把杨树叶子的叶柄弄下来,和小伙伴们玩拉勾游戏,把谁手里的叶柄拉断了,就算谁输。总之,在那个时候,每逢初秋,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每年秋天必玩的游戏,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入秋后的故乡,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下雨天了。虽然同是下雨,但是,故乡秋天所下的.雨和夏天所下的雨有着明显的不同。一场秋雨过后,气温都会明显地降低,不像夏天的雨,就是连阴好几天,或十天半月,故乡的气温还是一如继往得燥热着,不像秋雨,只一场,便冷气袭人了。因此,我们故乡也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说法。老祖宗的话,不信不行,不服不行。
这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树就是家乡的枣树了。枣树一般都种在乡亲的院子里,个别的种在村边,但是数量极少。枣树上结满了红青相间的大枣,又甜又香,特别是在翠青色枣叶的衬托下,更是讨人喜欢,人见人爱。到邻居婶子、大娘家串门,可随手摘几颗大红枣来吃,实在让人回味无穷。
目前距离收枣的季节还早,收枣得等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以后。有的地方比较早,可以就着月饼吃大枣。这个时候地里长势最喜人的主要是玉米和棉花。玉米地里的玉米都结了穗,吐出了金黄色、嫩黄色、乳白色的缨,一个个象小宝宝一样可爱。我们老家一带,把玉米叫做“棒子”,如果这个时候掰个“棒子”煮着吃,这时的“棒子”粒又软又香,特别好吃。有的人在火上烤着吃“棒子”,因为不太讲卫生,我不太喜欢这种吃法。
这些年来,我们家乡的玉米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几乎都让位于棉田了。种棉花虽然特别辛苦,棉苗小的时候几天就要打一次农药,等棉苗长大一点,又要几天打结一下。可是,秋后的棉花能够卖出很高的价钱,成为我们那个地方农家收入的最大支柱。因此,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乡亲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量地种植棉花。
这个时候棉田里的活也不太多了,棉花上开的乳白色的花应该早就凋谢了,结下了许多棉铃了吧。可能极个别的棉铃也已经开花,像白雪一样,点缀在棉田里。家乡人在棉田里下了太多的功夫,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对棉花的照顾都超过了照看自己的孩子,为的就是一个秋后的好收成,图的就是为了多收点棉花,多卖个千把块钱。
故乡的秋雨,经常是跟着落叶的声音来的,像露珠一样新鲜,又似冰块一样凉爽。当故乡在秋雨中飘荡时,天空会发出一种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满足而无边。都说夕阳是时间的翅膀,那么我应该说,秋雨就是我们故乡秋天的脚步。故乡的秋天,就是顺着秋雨的脚步,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来到了北方,光临了我的故乡。
每年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在我的故乡,几乎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听到秋蝉衰弱的残声,像歌唱,更像啼哭。因为我的故乡地处农村,村子周边都种满了树,屋子又低,隔音效果又不好,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够听得见秋蝉悲切的啼唱。这种声音,是现在身处南方的我绝对听不见的。每思至此,使我这个寄居他乡的游子,更加思念自己故乡的秋天了。
秋风乍起之时,我就特别喜欢回忆家乡的秋天。家乡的秋天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来到我的心里,让我快乐,让我兴奋,让我留恋。只是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这个寄居他乡的游子,才能够回到家乡,再一次彻彻底底地拥抱一下家乡的秋天,就像当年家乡的秋天拥抱我一样,让我终身难忘,让我终身向往。
【关于故乡的秋天的散文】相关文章:
5.关于秋天的散文
7.关于故乡的散文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864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