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冬至吃饺子,夏至吃面,大家的家乡是否也有这些习俗呢?了解是怎么来的?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

  冬至饺子夏至面 饺子的由来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XX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延伸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有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在古代,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在现代,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却是烧烤模式的开始。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面条因为热量低、便于制作成为家庭饮食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不管是南方的阳春面、干汤面、担担面、过桥面……还是北方的打卤面、臊子面……都是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对生活的希翼。

  做为北方人,夏至,我首选一碗鸡丝凉面,热面出锅,过上三四遍凉水,配上鸡丝、黄瓜还有自制的卤子,伴着小麦的香气,有那么一股小时候在奶奶家大门口,吹着小风吃凉面的味道……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相关文章:

1.夏至由来

2.夏至的由来

3.夏至狗由来

4.夏至的由来与习俗

5.关于夏至的由来

6.24节气夏至的由来

7.夏至的由来及其民俗

8.夏至的由来和习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488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