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论文
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跨界学习的新载体,其创新机制和知识共享模式,为教师突破专业束缚、打破固有思维、拓宽知识结构、提升内在素养和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教师跨界学习的组织架构
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跨年龄、跨学段,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学段教师的思维碰撞,使教师的“缄默知识”得到外化,经验得到共享,获得成长。第二,跨时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运用已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交流的主流趋势,典型的有教师博客群、微信群、教学反思论坛和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等。互联网使教师跨越时空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第三,跨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跨越学科差异的交流研讨活动,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突破自身专业界限、丰盈知识储备提供服务。第四,跨领域,学校和社会其他领域的跨界。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各界精英与学校教师进行跨界的学习探讨,促进教师的跨专业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我校积极探索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架构,组建了跨越学科边界的“无边界思维坊”、跨越时空边界的“酷课·创学中心组”、跨越领域边界的“科学创智home”“青年教师创意沙龙”,以及跨越学段、跨越年龄边界的“1+3+N工作室”等五大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些形式多样的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团队创新意识的树立,加快实现知识共享,推动教师适应性专长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无边界思维坊”:为跨界融合提供平台
“无边界思维坊”成立于2013年,由二十多位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涵盖了所有学科。它是一个研究跨界教学的创新团队,是一个集聚了多个学科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打破了学科的横向壁垒,破除了年级学段的纵向屏障,开展了丰富的无边界教研活动。“无边界思维坊”的成员每周会有一次聚会,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一起探讨、交流,通过交叉融通、整合教材、优势互补、协作开发,开创了多门“无边界课程”,带给学生多角度、多视角的全新课程体验。“无边界思维坊”不仅组织坊内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还聘请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教授学者来校授课,以此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知识。
2.“酷课·创学中心组”: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
“酷课·创学中心组”由我校信息技术较好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跨越时空的边界,开启了对微视频互动教学平台的实践研究,带动了教师在混合式交互环境下进行线上线下学习。
“酷课·创学中心组”借助微博、微信、数字化平台,为教师学习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服务和管理服务,使教师的教与学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既整体设计、多点切入,又聚焦个案、跟踪调试。教师在共同体中互相学习、互相碰撞,在思维的火花中找寻灵感,在突破时空的实践中逐渐成长。
3.“科学创智home”:让优质资源垂直贯通
“科学创智home”以理科教师及科技辅导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主要负责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整合初中阶段理科实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类竞赛等。自成立以来,该团队已合作完成了《卢湾中学理科小实验》《算法程序设计》《航模制作》《趣味实验DIY》《航模操纵体验》等科学类校本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的科学教育办学特色。我校还为教师牵线搭桥,提供校外资源,推动“科学创智home”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与上海市科协、科学社和区青少年活动 中心等专业团队合作,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专家结对,帮助学校教师提升科技辅导水平。
4.“1+3+N工作室”:为经验插上创新的翅膀
为了改变成熟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年轻教师缺乏经验的情况,我校成立了“1+3+N工作室”知识共享团队,构建了由一名专家、三名骨干教师、N名青年教师组成的“经验+创新”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重点遴选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及一批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在资深专家的引领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研究。老中青相结合,实现了年龄结构互补、经验互补、知识互补、思维互补,促进了教学上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走出困惑期,度过磨合期。同时,青年教师的参与也为团队注入了创新活力。
5.“青年教师创意沙龙”:以创意活动点缀精彩校园
“青年教师创意沙龙”是我校一个特色群体组织,是学校最有活力、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沙龙由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通过富有创意的活动,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他们跨越校内外围墙的界限,捕捉当今最流行的生活时尚元素,结合发达的网络信息,以创意点缀精彩校园,彰显青年教师的生机活力,展现青年教师的风采。“青年教师创意沙龙”的主题为“幸福”,灵魂是“创意”,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心目中不再仅仅是工作的场所,而是分享幸福生活的场所,具有如家庭一样温暖和谐的氛围,是一个有利于教师事业发展的生态乐园。
教师跨界学习的基本范式
1.主题派对式跨界学习
主题派对式跨界学习就像一场知识的狂欢,在确定跨界学习的主题后,教师们在高强度的学术学习和Party式交流中,拓宽学习视野,激发灵感与热情,在合作、交流、共探、共享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跨学科素养。当然,在跨界学习前,选择一个能抓住大家兴趣点的主题非常重要。如前不久,我们以“线条”为主题组织跨界学习,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很兴奋,感觉有话可说。音乐教师和数学教师从《多姿的线条》一课说起,带大家走进音乐可视化的世界,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打开新的视角寻找灵感。艺术、体育教师向大家介绍了人体线条和建筑线条之美;语文教师介绍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线美;化学教师认为熔解曲线中的“线形”可以表示规律、趋势;物理教师用实验演示了声波、光线和磁感线;历史教师介绍了奇妙的气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还有教师提到了社会心理学中“恩格尔系数”等,这些都是看不到、摸不到的“线条”,其实都有规律可循。原来看似简单的“线条”有这么多的学问,整场研讨火花四射,脑洞大开。
2.问题研究式跨界学习
问题的提出来自教学实践,源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需要借助各学科教师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学习前,组织者会事先收集整理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将问题下发给各位教师分头学习准备。在跨界学习时,相关学科教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大家的困惑,激发创新的灵感。如语文教师在教授虞世南的名篇《蝉》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蝉真的是餐风饮露吗?为什么古人会把蝉作为高洁的意象?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语文教师的'兴趣,还引发了各学科教师的探讨热情。科学教师从蝉的生活习性等方面谈到了自己对“垂矮饮清露”的理解,历史教师介绍了“玉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美术教师介绍了蝉的国画添香,物理教师用科学的态度批判了“居高身自远”,可谓妙语连珠,高潮迭起。基于问题的跨界研究,强调把学习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合作,使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深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有效提高问题解决技能和合作能力。
3.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
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的特质是活动化、多样化、高创意性,一般分为体验、交流、分享、整合、运用等环节,是理论学习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的跨界学习方式。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让参与者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每个参与者参与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时都会带来相关的经验,有些经验可直接应用,有些可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它能提供给参与者一个深入且意义深远的学习体验。如某一次体验探索式跨界学习活动,要求教师们用两张轻薄的纸牌承重20本厚重的书本。这让所有参与者都沉浸在孩童般的探索乐趣之中,他们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创意及灵感,运用各种设想制作承重结构,引发了一场创造性风暴,欢笑声与赞叹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呼唤教育的转型优化,而教育的转型必然催生新的教研组织形态。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生命的学习系统,是教师二度生长的新阶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值得推广与运用。
【构建跨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48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