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论文
摘要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解决冲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沉浸体验,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反馈信息,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说,最为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体成员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的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倘如此,学习就会真正发生,并能够有效地达成师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共同体发展目标。
一、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
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把“有共享的愿景”作为“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提出来。根据博耶尔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麦克米兰(McMillan D.W.)和查维斯(chavis D.M.)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共同体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问及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共享的愿景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信念”的具体表现能够使共同体成员寻找到共同的情感归属。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一个观念认同的过程”,有了“观念认同”,共同体成员才有可能将共同体的要求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新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初级阶段,共同体成员都有很强烈的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被别人接受,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该阶段,班级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共同体共享的愿景,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人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
二、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
规章制度是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保证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序地运行。但是在传统的班级中,规章制度大多来自于学校意志,借助于外部力量执行规章制度。学校为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把重点、精力都花在了强调制度检查制度上,把推行制度的过程变成了对师生行为进行约束、限制的过程。规章制度实效性就具体表现为学校师生对制度内化的程度和效度,因此规章制度必须内化到师生的'心灵,把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要求,转化为师生的自身需求,内化为共同体成员的情感体验和对现实情景的感悟,从而把规章制度变成师生的惯常行为。
(一)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
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标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实际,这是因为教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师生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规章制度应该体现这一要求。因此,共同体的规章制度应该重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从师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激发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并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标准。为此,学校就要“广开言路”,在规章制度制定前和在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见解。
(二)规章制度要凸显人文关怀
规章制度经过讨论后就要由口头转变为书面,在组织语句书写的时候,所用词语句子尽量体现人文关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严禁”“必须”等词语,多运用“请”“需要”等更具有浓浓人文关怀的词语。只有浓浓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才能放飞师生的心灵,发展师生的个性,构筑他们的梦想,营造一种师生心情舒畅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使课堂学习共同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规章制度要发展创新
社会是发展的,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一般来说,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场合性,学校要需要根据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际需要,及时地调整、补充和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使规章制度能够根据学校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地调整。
三、解决冲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
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缩微的社会组织是存在冲突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个体内心的、师生个体间的和师生群体间的冲突经常发生。特别是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初期,师生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认知风格、思维方式、性格、兴趣、自我期望等方面的异质结构,使得每个师生个体都用其独特的“视域”去感知世界,因而往往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但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真正发展需要共同体成员间认知上的冲突,冲突对课堂学习共同体起着驱动的作用。但是,冲突不会自动转化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动力,期间学校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使师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促使课堂学习共同体由不平衡向平衡地进行动态发展。
(一)营造互惠合作氛围
研究表明:“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学校要营造互惠合作氛围,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中解决学习冲突。通过营造积极协商建立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学校氛围,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师生的多种不同观点受到尊重和鼓励,师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校成为满足师生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的地方。
(二)培养互惠合作意识
互惠合作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的价值观。教师和学生有其主体性,营造互惠合作氛围就是将个体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倡导不同主体价值的创造、建构与分享,将学校的话语权移交给师生,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为手段,通过批判地思考,进行内部协商,培养学生的互惠合作意识。通过培养互惠合作意识,学生能形成自我感受和辨别意识,提高自尊水平,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并最终达到个体社会化进程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增强互惠合作技能
课堂学习共同体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共同体成员缺少合作的技能,因此,增强互惠合作的技能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的基本技能主要有10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向控、帮助、支持、说明、建议、协调。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多种方式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和学会互助等方面的技巧和技能,让师生带着善于倾听的耳朵走进沸腾的学校生活,倾听成功者的真实声音,倾听残疾者的生命表白,倾听一串串鲜活的学校故事,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3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