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构建体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数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将大有裨益。
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课程结构。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设置三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2]。
(1)新课程模块: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
(2)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课程,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意识,提升研究素养;
(3)研究性课题模块: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
4.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综合课程[3]。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能源消耗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5.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理论、技能的课程。
创新理论与技能是构成大学生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创新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创新思维速度,拓宽创新思维广度,扩大创新思维深度。美国麻省理工学az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专业野外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成为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社会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型的教学网络。
社会经济发展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学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完备、开放的教学过程,弥补学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将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教学网络。 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担任教师,产业部门可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担任生产项目负责人。建立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可以很好地整合产、学、研各部门的人才资源,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在科研中使学生体味科学道路的艰辛与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四、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快考试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考试改革,使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形式和题型多样化、成绩构成多样化、成绩评定科学化,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严格平时考查,成绩构成多样化。
2.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
配合“选课”制,教学管理部门在每学期开课前将必修课、选修课及其授课教师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校可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时间安排及选课单等;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调查报告、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建立学生关心和参与教学研究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3.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派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工作做细、做精,使之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还鼓励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争先进、搞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高质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2]张洋.基于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5.
[3]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4.
[4]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10.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1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