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课是幼师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不仅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她们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文章从通过理论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探析钢琴教学中提升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钢琴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重视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各国教育的普遍共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据预测,每年将新增300万名学前儿童,按照现有学制3年内会新增900万名入园儿童。将以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这些信息就是在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大批合格的、有一定技能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能带领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一、钢琴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钢琴产生于十八世纪初的意大利,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师克里斯多佛利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在以后的岁月中,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方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钢琴,在乐器家族中钢琴属于体积庞大的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敲动琴键拉动琴槌敲打琴弦,因此在西洋管弦乐的分类中它被分到了打击乐器组。由于钢琴体积庞大、音域宽广、共鸣效果好,为了方便人们控制钢琴的音量,表现不同的作品,钢琴下面可以用脚控制的有三个踏板:右踏板,延音踏板(又被称为强音踏板);左踏板,柔音踏板(也叫弱音踏板,又被称为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中踏板,消音踏板(又被称为倍弱音踏板)可以使音量变得极小,避免惊扰邻居的安宁。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由于钢琴音量可控、有固定音高、方便演奏,在现代的幼儿园教学中,钢琴是必备的教学工具。钢琴是幼师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钢琴弹奏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为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必备的基本演奏技能,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教育大规模扩招自上世纪末,二十多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生源质量逐步下滑,就目前各级各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招生看,所招收的学生学生学制不一,专科类的有初中起点的五年制专科生、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有对口招生的三年制专科生、有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生等等;本科类的有高中起点的四年制本科生、有对口招生的二年制本科生……学生的年龄不一,初中起点的学生年龄多在十五六岁,高中起点的学生年龄多在十八九岁,有的入校时二十一二岁。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各级乡镇、农村,城市里的学生占比很小,很少有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接受过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有的学生连一首歌曲都不能完整的唱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幼师之前是没有见过钢琴的,而且学生骨骼发育已基本完成,手指的柔软性和灵活性已明显不占优势,学习钢琴较为吃力。钢琴教师都是从专业的音乐院校毕业的,他们接触的都是专业的钢琴教育,因此,他们在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中也会不由自主的偏向于专业教学,轻视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从钢琴教学在幼师教育的性质来看,各级各类幼师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不是培养钢琴演奏家,也不是培养钢琴教师,而是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能够带领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三、审美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
审美教育是通过借助艺术手段和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钢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钢琴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才可以达到钢琴学习的真正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有关钢琴弹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更要让学生在学习钢琴的整个过程提升其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和深化其学习钢琴的兴趣和信心,使钢琴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真正在感受美的声音、体验美的情感、追求美的演奏,激发其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内在美的感悟能力,以及表达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用音乐的美去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在学前教育专业几年的钢琴学习,学生们掌握了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和技巧,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出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较差,体现在弹奏时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和正确的表达,所弹奏的作品很难感动别人,这就是钢琴教学的误区——重技能培养轻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而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同其它审美教育一样通过钢琴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一种关系到学生内在本质的教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用什么样的途径能够在钢琴教学中提升幼师学生审美能力,是幼师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钢琴教学中提升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音乐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情感体验,和其它艺术美感一样,都是一种对美的意识活动。它是以音乐美的存在作为前提条件的,没有音乐美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中的这句话,充分表达了音乐是现实世界在头脑中的意识反映,音乐审美意识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活动之中的。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师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学习《乒乓球》这首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两两一组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乒乓球的形状、特点和打乒乓球时的律动感,然后老师再进行有表情的示范(可以多弹几遍),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让学生去感受2/4拍强弱分明的拍感,中速稍快的速度感,轻松欢快的旋律,弹奏打乒乓时跳音的演奏方法等等。再比如在学习《瑶族长鼓舞》的时候,不妨先让学生听听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并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对作品有了认识之后再从速度(稍慢)、力度(mf)、演奏方法(连音)等方面和《乒乓球》做个对比,学生就会很快明白两首作品的不同之处。有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习曲认为练习曲是钢琴的基础练习,技法简单,就不给学生进行分析、示范,这是不对的。练习曲自然有练习曲的旋律,旋律美体现在音乐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给学生通过分析找到旋律的规律,通过弹奏让学生体会每一首练习曲、乐曲不同的美,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掌握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感知力培养的过程。
2、教师有表情的示范大于说教
教师有表情的示范是学生感受音乐美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乐曲表达的意境,把每首乐曲的审美内涵都通过教师的示范有滋有味地呈现出来,这种示范不仅具有强烈的样板效应,还具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欣赏教师弹奏的同时对乐曲有所了解,不仅在感性认识上产生共鸣,而且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聆听到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前后进行联系,运用对比的手法探寻音乐学习中的一般规律:旋律的上行通常使人感到音乐上扬、紧张、兴奋,旋律的下行使人感到音乐放松、平静。欢快的节奏往往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气氛,舒缓的节奏往往表现出忧伤、抒情的气氛。在速度上往往是快速表现的是激动、欢快的情绪,慢速表现的是柔美、深沉的情感。在力度上刻画激动、热烈的情绪时,力度要强;刻画抒情、优美的情绪时,力度要弱。例如,教师在示范《青蛙合唱》的时候,可以很形象的让学生感受到带有沙哑嗓音的青蛙聚在一起“呱、呱”叫时的音乐形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描绘他们脑海中青蛙在池塘边、月色下或者在荷叶下有趣歌唱的情景,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钢琴语言的表现力是丰富的,不是一种单一的要素形成的而是由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因此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在示范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体会音乐,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注重音乐作品的横向学习
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作品之间的横向学习,比如在学习弹奏钢琴四手联弹《草原英雄小姐妹》时,不妨先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给学生做一个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然后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下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再比如给学生布置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的时候,不妨给学生欣赏一下莫扎特创作的《土耳其进行曲》、舒曼创作的《士兵进行曲》和钢琴四手联弹《军队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借此机会让学生多体会进行曲风格的作品,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音乐欣赏过程是学生认识音乐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钢琴课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相关乐曲的欣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她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钢琴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幼师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识。只有通过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培养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可以使她们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要尽可能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重视学生钢琴技能技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她们产生美好的学习愿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音乐的审美始终贯穿在整个音乐的意境之中,有助于提升她们的审美能力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尽快的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