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高职素质教育中培养公民意识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公民 校园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首先是公民,如何使这部分人具备公民意识,成为未来社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后备军,是我们这些高职教育者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我们高等职业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型人才,是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而目前,社会上对90后的高职生往往有“有知识、无文化”、“有技能、无职业道德”、“光自我,目无他人”的评价观点,而高职生中也确实出现学习自觉性差、责任感弱、人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公民意识比较缺失。而这种现代公民的素质的缺乏,将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我们高职类学校而言,对高职生进行公民教育则尤其重要。
那究竟何谓“公民”,公民就是具有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诉求的个体,其个体蕴含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勇敢、勤奋,同时,还应具备对社会事务所需的参与技能、知识态度以及合作精神,而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即帮助公民获得相应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使他们在公共生活中成为有能力并负责任的公民。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片面追求成才,导致教育人文性的缺失的现象。在我们高职校,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一直到高职毕业利用课堂教育方法进行,通过理论考核的方式强调课程重要性,考察教育效果,一方面专业课不断强调其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认真学习,但是收效甚微,从而造成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度和认可度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我们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各方各面,潜移默化地贯穿公民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或者理想状态,实现“成才”和“成人”两者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教育者,我觉得学校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贯穿公民教育:
一、专业课程中,强调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公民教育也包括智育方面,主要是养成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增进知识的手段。这比单纯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正是缺乏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运用技巧,许多人精神和注意力游离于学习之外,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诲充耳不闻,或者始终沉浸在中考失败者的挫折者,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拒绝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收。因此,在我们专业课程中应该同样贯穿公民教育,注重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手把手教一些条框和步骤,灌输一些死记硬背的理论,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自己是自我指导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通过获取和批判的运用信息的能力,借助于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主动学习观念,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一种询问模式,即搜集、组织、定位、记录、评价或评估、总结、应用和交流的过程。而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满足他们持续性、终身性学习的需要,从而有益我们未来社会的有序发展。一个好的公民应该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从而才能成为一个能够行动、专业技能出色、有所作为的人。
二、根据其年龄和时代特点,将公民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内化
现在的'高职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亲历者,受网络文化影响深厚,所接触的资讯量大,但是自我意识、权利意识较强,叛逆心理强。如果这些特点,能合理而优化地发挥,应该是我们时代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但是,现在的高职生,上述特点也造成如下现象的产生:追求物质享乐,没有勤俭、恳苦的精神。平时尽管自己一分钱不挣,花起钱来却从来不心疼,时常有手机费用、相互吃喝费用、服装费用等月消费达千元的现象出现。应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欲望,但这些高职生往往不能使自己的欲望受到理智的规范和约束。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往往无视公共礼仪和公共道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交车上一轰而上争抢座位,无视老弱病残;平时强调是否学习是自己的自由,无视教师的苦心教诲,无视家长的殷切的期望;同学间细小的摩擦,会激化为拳打脚踏;恋爱观不明确,异性交往草率而无责任感;整日无所事事,无任何奋斗目标,视在校的日子为一种煎熬,而这是他们缺乏公民意识,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时,我们应该注重其礼仪的培养,强调既不要自视甚低,也不要目中无人,以至行为不检、傲慢。而这些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1、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制度、学习风气、教育者的态度等对学生的责任感、平等意识、礼仪意识、学习氛围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使高职生具备优良的公民素质,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独立地、平等地、有尊严地、像一个真正公民一样地生活于其中,履行其义务,涵养其公民素质。平时,无论是学生会的选举、学生社团的组织、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充分发挥民主,在后勤、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心声,从而训练其公民的团结协作精神、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规制意识等,从而逐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公民身份
因为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公民身份,逐渐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例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福利院、特殊学校做义工,到居委会实习锻炼,参与所在城市的大型群体活动等,使他们学习到在学校、课堂、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沟通了与其他公民的感情,增强了社会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并通过分工协作,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提高社交能力。
3、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现在的高职生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受网络文化影响深厚,所接触的资讯量大多来源于网络。网络环境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往往校园的一点小新闻会很快地通过qq群、校园论坛等版块以热贴的形式传播的很快,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来改变过去公民教育形式单一、覆盖面窄、效果不显著的状况。通过学校网站或学生常去的一些博客、bbs论坛,来建立和完善一批围绕公民教育主题的网页或帖子,并能对论坛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言论和现象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从而使网络环境也能发挥公民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强调教师“为人师表,身高为范”的理念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一言一行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公民素养,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都是代替不了的,而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公民修养。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不仅教好书,还要担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教师平时要确立平等、尊重、宽容的观念,把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判断、理性的主体对待,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师生关系概念,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真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而不是毫无作用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上述,只是本人针对目前高职生的现状及亟需解决的公民教育问题作的一点探讨,而高职生的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从而为我们未来社会茁壮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司会敏.中美高校德育内容之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8):165-166.
[2]房耀华.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85-87.
[3]刘国习,陈丽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整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27-28.
[4]王兆景,刘莉.论洛克自由至上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255-257.
【试论对高职素质教育中培养公民意识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