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代表成果:
因为图书俱乐部是93年从国外引入国内的一种图书经营形式,并且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将近60年,因此对图书俱乐部的讨论多存在于对外国图书出版业的著作研究中,比如《外国出版概况》(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书业概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这些著作对图书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从出版社的角度出发,提出出版物的发行与销售渠道主要有:出版商—读者,出版商—书商—读者,出版商—图书俱乐部—读者,出版商—发行商—读者,出版商—发行商—书商—读者。而图书俱乐部作为一种直销形式,在西方一些大型出版公司,比如贝塔斯曼集团,由于其出版的图书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便通过下设图书俱乐部的方式,由图书俱乐部向其会员直销图书。关于图书俱乐部的研究多出现在关于图书出版发行的书籍中的某一章节,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与网络书店、独立书店等销售方式同时出现,是一种成熟的营销形式。
MarilynRoss在《JumpStartYourBookSales》一书中提出,图书俱乐部的销售有众多优点,可以增加新书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同时俱乐部本身不仅对公众,而且对专业媒体起着良好的宣传作用。在国外图书俱乐部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大俱乐部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型专业图书俱乐部,其覆盖了各种学科如护理、计算机、心理学、经营管理等,图书俱乐部对于专业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有相当数量的书籍在提到图书俱乐部时以贝塔斯曼为例。作为图书俱乐部这一形式的创始者,贝塔斯曼是靠俱乐部起家的大型多媒体集团,其在国外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的图书俱乐部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在《世界出版业—德国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西方图书俱乐部如何经营》(出版参考,1996年版)等书和文章中介绍了贝塔斯曼会员制图书俱乐部的发展状况和经营特点,提出其依托国内会员书店向全球辐射,通过微机联网掌握会员动向、库存管理、货物运输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些著作重点介绍贝塔斯曼在全球成功的原因,对于研究其在中国的经营有所借鉴。而其在中国的经营失败研究多集中于发表在国内出版期刊的文章。
如《俱乐部营销:被PK掉的价值主张》(出版广角,2008年,09期)、《中国读书俱乐部没有奥普拉》(北京晚报,2005年)、《贝塔斯曼倒掉的启示》(出版参考,2003年)等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探讨贝塔斯曼这一全球化扩张的跨国媒体集团为何在中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其中涉及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等研究角度,分析深入且引人深思。同时,这些文章通过现状分析探讨图书俱乐部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赞成图书俱乐部这一业态在中国不会消失,并提出对策与措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继续研究的意义。
2.进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如今关于图书俱乐部的文献多集中于对贝塔斯曼集团的探讨,包括其近年出售在中国和美国的书友会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从全球范围来看,贝塔斯曼直接集团主营的书友会业务的下滑已经非常明显。
其会员数量下降,部分书友会连续亏损。根据DanSabbagh在TheEconomist发表的文章《Thefinalchapter?Bookclubs》,在美国,通过图书俱乐部购买或邮购的图书约占图书总销售量的2.5%,即60亿美元。因此,图书销售俱乐部已经成为图书销售的一小部分,同时这部分还在缩小。2002年至2008年间,整体图书销售总增长率为1.6%,而通过书友会和邮购业务的销售增长率为-5.7%。贝塔斯曼的美国书友会准备出售。
随着2008年7月底图书巨头贝塔斯曼宣布终止其中国书友会的全部业务并淡出中国图书市场,中国书业陷入了困境,这同时也宣告着图书俱乐部这一形式在中国进入了尴尬期。在这一时期,有许多期刊对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进行了探讨,如《贝塔斯曼倒掉的启示》(出版参考,2003年),《贝塔斯曼战略调整,我们该借鉴什么》(出版参考,2008年7月),探讨贝塔斯曼失败原因和其退出对于国内书业的启示。公务员之家
但是这一现象,并不代表着图书俱乐部这种形式在中国的消亡。据《中国图书俱乐部没有奥普拉》(北京晚报)一文,在中国,本土的图书俱乐部正在悄无声息的运营中,曾是贝塔斯曼在中国最具潜力的竞争者99读书人俱乐部依托“99网上书城”和“99读书人俱乐部”,成立仅4年会员数量就迅速增加至120万。同时,据《图书俱乐部,是没落还是重生》(《中国图书商报》渠竞航,2008年3月)一文,我国的化学工业出版社(简称化工社)建立了机械类、医药类等与其出版相关的专业细分会员群,每月通过《会员直通车》资料向不同的会员发送新书资讯的电邮、短信及纸质书目。国内有着30万会员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读者俱乐部,未来将对会员进行细分,把目标会员定位为有一定购买力、教育水平及社会地位较高的高端读者,为他们开发增值服务。
而就国外的书友会发展状况,《图书俱乐部,是没落还是重生》等文也介绍了一些发展情况,如国外出版社加强与超市、互联网站、电视读书节目以及其他阅读机构的合作,通过其购书群体俱乐部拉动图书销售,并成为年复一年阅读推进活动的新动力。
3.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但是目前关于图书俱乐部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现有著作基本是将图书俱乐部作为图书营销的一种方式,在论述图书营销时简略介绍其发展历史和现状,所占篇幅不及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等其他销售方式,市面上几乎没有系统论述图书俱乐部的著作,关于图书俱乐部的研究主要是出现在出版业的期刊中,如《出版参考》等,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
同时,关于图书俱乐部的研究在贝塔斯曼撤出中国市场之时曾经达到一定热度,但在之后业界极少提到这一营销形式,而实际上贝塔斯曼的失败并不代表这一业态的失败,图书俱乐部在国外依旧稳步发展中,对广大读者和专业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有关图书俱乐部的研究国外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国的书友会只存在借鉴作用,并不能全盘接受,我们国家要有针对我国自己特殊体制的图书俱乐部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贝塔斯曼的失败就是最大的教训。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给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给我在这方面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苓.世界书业概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85-195.
[2]王颖.中国书业思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278-284.
[3]韩云.世界出版业—德国卷[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16-20.
[4]MatilynRoss,TomToss.售书攻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89-95.
[5]陆本瑞.外国出版概况[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366-371.
[6]文亦然.贝塔斯曼倒掉的启示[J].出版参考,2003,389:32.
[7]杨红卫.俱乐部营销:被PK掉的价值主张[J].出版广角,2008,09:12-14.
[8]林晓芳.贝塔斯曼战略调整,我们该借鉴什么[J].出版参考,2008,07:15-16.
[9]朱福峥.西方图书俱乐部如何经营[J].出版参考,1996,05:18.
[10]魏龙泉.变化中的美国图书俱乐部[J].出版参考,2003,389:32.
[11]续鸿明.中国读书俱乐部没有奥普拉[J].北京晚报,2005,143,12.
[12]渠竞航.图书俱乐部,是没落还是重生[J].中国图书商报,2008,135:8.
[13]周拉弟.论贝塔斯曼图书销售业务在中国的失败[J].新闻界,2009,01:8.
[14]DanSabbagh,Thefinalchapter?;Bookclubs[N].TheEconomist,2008,135:12-14.
[15]MarissaMiley.Canbook-salesclubsmakeitthrough21stcentury?;ProgressiveBookClub,DirectBrandsaimforrelevanceinKindleage[J].AdvertisingAge,2009,120:12.
[16]MotokoRich.ABookClubThatCourtsLiberals[N].TheNewYorkTimes,2008,166:1.
[17]AndrewBulkeley.Bertelsmannexploressaleofbookandmusicclubs;
Netincomefalls80%onU.S.write-downs[N].The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2008,61:12.
[18]JamesAshton.Bertelsmann''sCinderellaiskeepingtheballrolling[N].TheSundayTimes(London),2008,92:7.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907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