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电阻,串联接在电路中,则阻值较大的电阻(A)。
A、发热量较大 B、发热量较小 C、没有明显差别
2、万用表的转换开关是实现(A)。
A、各种测量种类及量程的开关
B、万用表电流接通的开关
C、接通被测物的测量开关
3、绝缘棒平时应(B)。
A、放置平稳 B、使他们不与地面和墙壁接触,以防受潮变形 C、放在墙角
4、绝缘手套的测验周期是(B)。
A、每年一次B、六个月一次C、五个月一次
5、绝缘靴的'试验周期是(B)。
A、每年一次B、六个月一次C、三个月一次
6、在值班期间需要移开或越过遮栏时(C)
A、必须有领导在场B、必须先停电
C、必须有监护人在场
7、值班人员巡视高压设备(A)。
A、一般由二人进行B、值班员可以干其它工作
C、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处理
8、倒闸操作票执行后,必须(B)。
A、保存至交接班B、保存三个月C、长时间保存
9、接受倒闸操作命令时(A)。
A、要有监护人和操作人在场,由监护人接受
B、只要监护人在场,操作人也可以接受
C、可由变电站(所)长接受
10、直流母线的正极相色漆规定为(C)电工/焊工。
A、蓝B、白C、赭
11、接地中线相色漆规定涂为(A)。
A、黑B、紫C、白
12、变电站(所)设备接头和线夹的最高允许温度为(A)。
A、85℃B、90℃C、95℃
13、电流互感器的外皮最高允许温度为(B)。
A、60℃B、75℃C、80℃
14、电力电缆不得过负荷运行,在事故情况下,10kV以下电缆只允许连续(C)运行。
A、1h过负荷35%B、1.5h过负荷20%C、2h过负荷15%
15、电力变压器的油起(A)作用。
A、绝缘和灭弧B、绝缘和防锈C、绝缘和散热
16、继电保护装置是由(B)组成
A、二次回路各元件B、各种继电器
C、包括各种继电器和仪表回路
17、信号继电器动作后(C)。
A、继电器本身掉牌或灯光指示
B、应立即接通灯光音响回路
C、应是一边本身掉牌,一边触点闭合接通其它信号
18、线路继电保护装置在该线路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将故障部分切除并(B)。
A、自动重合闸一次B、发出信号
C、将完好部分继续运行
19、装设接地线时,应(B)。
A、先装中相B、先装接地端,再装两边相
C、先装导线端
20、戴绝缘手套进行操作时,应该将外衣袖口(A)电工/焊工。
A、装入绝缘手套中B、卷上去C、套在手套外面
21、某线路开关停电检修,线路侧旁路运行,这时应在该开关操作手把上悬挂(C)的标示牌。
A、在此工作B、禁止合闸C、禁止攀登、高压危险
二、填空题(每小格1分)
1、负载的作用是把(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
2、欧姆定律告诉我们,通过电阻元件两端的(电流)与其两端之间的(电压)成正比;电压固定时,则与(电阻)成反比。
3、电流通过电阻时,电阻会发热,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4、交流电的优点很多,其中输电时将电压升高,以减少(线路)损失;用电时把电压降低,以降低(使用电压)。
5、电容充电是将电提供的(电场能)储存起来;电容器放电是将(电场能)释放出来。
6、各种电气事故中,(短路)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7、我国规定(42)、(36)、(24)、(12)、(6)为安全电压。在潮湿环境中应使用(12)伏以下。
8、10000赫高频交流电的感知电流,男性约(1.5)毫安,女性约为(0.6)毫安;平均摆脱电流,男性约为(16)毫安,女性约为(10.5)毫安。
9、一般来说,触电形式有(接触触电)、(感应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三种。
10、青、中年人以及非电工触电事故很多,主要是由于这些人是主要的操作者、(电气安全知识相对不足)、(安全措施不完备)的缘故。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为了防止可以避免的触电事故,只须做好电气安全管理工作即可。(X)
2、电气安全检查主要是检查线路是否漏电和是否有人触电X)
3、高压设备倒闸操作,必须填写操作票,应该由两人进行操作。(V)
4、高压验电必须带绝缘手套。(V)
5、带电作业不受天气条件限制。(X)
6、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加强绝缘等属于防止间接触电的安全措施,(V)
7、作用兆欧表测量线路对地绝缘电阻时,应该将G端接地,L端接导线。(V)
8、几种线路同杆架设应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其中电力线路在通迅线路上方,而高压线路在低压线路上方。(V)
9、保护接地适用于不接地电网电工/焊工。(V)
10、保护接零系统中,保护装置只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X)
11、使用电流互感器可以允许二次侧开路。(X)
12、合闸时先合高压断路器,分闸时先分隔离开关。(X)
13、0.1级仪表比0.2级仪表精度高.(V)
14、800伏线路属高压线路。(X)
15、胶盖闸刀开关能直接控制12千瓦电动机。(X)
【电工技术考试试题答案】相关文章:
2.电工考试题答案
3.电工技术总结
5.月考试题答案解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2169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