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这一课有着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大家对桥这一堂课有什么评价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桥》一课的评课稿,欢迎参考。
《桥》一课的评课稿【一】
4月17号,在陆老师的组织下,有幸连听了由我们新教师中两位优秀的同仁叶芙芳老师和陈凤妩老师分别执教的《桥》、《四个太阳》。两位老师,一个是执教5年级,一个执教一年级,高低年级的课堂集中呈现,两位老师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却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叶芙芳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叶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叶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叶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叶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叶老师在后来
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叶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叶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叶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几个小细节:
1“揪”字这里的教学提问有些模糊,学生的回答也就显模糊,“老汉揪出的是什么?”(指好的还是坏的?)
2 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也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叶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
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桥》一课的评课稿【二】
这个星期,我们听了欧阳老师上的《桥》这一课,欧阳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完整、巧妙。课堂处理得基本上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欧阳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导课之前,欧阳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把听课的老师都带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欧阳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课前几分钟时间,就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欧阳老师在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他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欧阳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品读中,层层递进。
《桥》一课的评课稿【三】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老师工作的形象比喻。的确,做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会像园丁一样培养人,塑造人。但做为一名教师,最高的境界是能走进学生心里,催开学生的心灵,让心灵开花。今天,听了姚湘滨老师讲授的《桥》一课,,惊喜地发现,姚老师凭着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瞬间走进了学生的心,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开花。
一、让人性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慌而不乱的老汉,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是干部,心中只有群众,这是人性第一美。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他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人性第二美。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在这一时刻,老汉的人性美达到了高潮,这是人性第三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姚老师没有一处空泛地讲解,而是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一读,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让学生通过读,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第二读。他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所以,他让学生先用党员的语气读这句话,又用父亲的语气读这句话。这对比中,学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汉内心中的矛盾,更懂得了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第三读,他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
这三处读的设计,可见姚老师煞费苦心。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学生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这种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学生心中的人性之花不就自然开放了吗?
二、让亲情之花开放
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姚老师对结尾的处理非常地巧妙。他让学生在凄婉的二胡乐曲中读结尾。然后让学生思考:老太太心里在想着什么?学生此时完全进入到了文章中去,能亲自己领悟到这种人间最伟大的亲情。失去丈夫和失去儿子的痛。但学生通过对老汉的了解,也知道了,老汉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但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为了群众,舍弃了亲情。这样的人,表面看没有亲情,其实,是最有情的人,他视群众在亲人,这种亲情才是最伟大的,最高尚的。
三、让师生间的感情之花开放
我们平时常常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都知道最完美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姚老师在这节课上,把这种师生关系完全体现了出来。他没有一处高屋建瓴地讲授,而是创设了大水到来时的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这种情境中人们的表现,感悟到老汉出现对人们逃生中所起的作用,感悟到老汉在危关头让党员留下的高尚,感悟到老汉让儿子最后走的伟大。面对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他及时地给以表杨,面对学生理解中的困难,他春风化雨般地引导。整节课,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度过,老师真正地走进了学生心里。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灵开花。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就生机盎然了吗?那我们的课改也定会硕果累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1014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