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版社的领导及老师们的一封信范文
出版社的领导及老师们好;
首先感谢贵社的老师们对舒星的书稿的审阅与关心,经过这些天的感受与思索,我认为你们可以帮助他把这本书出版出来,为什么我要请求你们的帮助呢?主要是他在经济上有些困难,一时拿不出那么些钱来,但是他又想把书早点出版一下,才请求你们的帮助和赞助一下。
在这些天里,他和其他老师们也聊过,也想向亲戚朋友们借些钱来出版书,但是由于他的人际关系 也不算好,再加上现在社会都是为钱努力的人多,对诗歌,文学之类的东西,人们早已看淡了。的确,两三万元钱对于亲戚朋友来说也不算一回事,但大家都专注在买楼房上,买小车上,买股票上,吃喝玩乐上,对精神食粮,道德品格之类的追求已经离的很远。因此社会上越多的人不重视这些文化知识及精神食粮,出版社的领导及老师们越应该重视起来,因为出版社的领导及老师们也正像作家一样,同样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
有责任感的出版社的领导,不应该是哪本书能畅销,能赚钱,就出版哪本书。而是哪本书的内容有正义感,能够有正能量,对于正在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有启发,教育作用,能够使社会风气有向善引导的作用,就出版哪本书。更何况每一位卓越的出版家,都应该是有眼光,有智慧,有前瞻性的人,一本书的内容一看之后,就可以大致预见这本书能否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能否成为畅销书,能否成为人类的引路明灯。
假如我是一位出版家的话,我是这样来评价舒星的这部书稿的出版价值的。
它的出版价值有六点;
1 这位舒星是一位有志气,有理想的年轻人,虽然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家庭,父亲,母亲都是残疾人,而且自己也身体有残疾,但经过自己的奋斗,在思想上克服了自己的自私,在战胜自己的道路上不懈努力,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心里上,及身体上的疾病,走上了成功,幸福,而平和的道路。
2 书里面的一些小诗歌,格言,日记,对于现在一些忙于应酬忙于赚钱的人们,很适合阅读,因为,现在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看那些长篇小说,长篇大论之类的东西。
3 书里面的文章诗歌,虽然和那些大作家,大诗人的作品相比起来,还相差甚远,但如果看到舒星作者只有一个初中毕业的水平,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中文系,而且父母亲也都是不认识一个字的残疾人,没有人从小培养他那种文学天赋的基础上,能写到这样的水平也的确不错了。
4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宣传,推广别人的书,这个人是英国的作家,去世已经100多年了。他经常说;“把一本好书宣传给社会大众,要比我们写十本书,甚至一百本书,对这个社会的`价值更多,贡献更大。”舒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宣传推广别人的书上,而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利益。假如他把这些精力金钱花在自己的书上,他的书也早已出版了。这样无私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帮助他早日圆梦。
5 他在宣传书的时候,接受过北京电视台,新京报,新华通信社记者的采访报道,自己的诗歌也在其他报刊杂志发表过,这也为他以后成名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6 这些书稿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原始手稿都保存着,为了宣传詹姆斯爱伦的书,他把20多万字的书都背了下来,而且,还把20多万字的书手抄写了一遍。如果这些手稿与手抄本帮助拍卖一下,那不是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钱,就可以买得到的。而是价值连城的,如果被英国皇家协会知道了,中国有个人把他们的作家的书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了,而且为了宣传英国作家的书,写出了许多文章书信,而且还亲自抄写了一遍,20多万字啊,真是天下奇迹,真是天下奇才。英国皇家协会一定会花大价钱收购去。把这些文献放在英国伦敦博物馆里,成了万世流传的无价之宝。
由以上六点,我们可以判断出舒星的手稿是可以出版成书的,不仅如此,而且还可能会销量不错的。
正如爱迪生说过,那些为了金钱而工作的人们,不仅工作做不好,就连金钱也未必就能真正赚到手。而那些不为金钱,不为名利而工作。而是为了祖国,为了世界人类的利益与幸福而工作的人们,结果则是,不仅他们的工作会顺利圆满的完成,而金钱也会大量的滚滚而来。
还有就是现在谁也不出版舒星的书,一旦我们出版了,其他的出版社也会抢着出版这部书的。
再有一点就是他在卖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出版家想要让书成为畅销书,一定要为书起个好书名。因为他在卖书时,发现内容好的书,书名起不好,书就不容易卖掉。而内容不好,书名起的好的书,就很容易卖掉。因此他才发现人们买的不是书的内容。而买的是书名。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与想法,请出版家们可作参考。
但愿天随人愿,但愿你们的合作能够成功顺利,但愿贵社出版的书能够让读者看到文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以及正义的力量。
感谢贵社的领导及老师们对舒星同志的支持与帮助,
祝你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20xx年6月27日 晨飞
写于北京四季青
【给出版社的领导及老师们的一封信范文】相关文章:
1.给老师们的一封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xin/2430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