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在小学各个版本、各个年段的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将课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了三类,即:叙事性文本、诗歌和说明文。这样看来,说明文的范畴就相对宽泛一些,依据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目的,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也就是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具体说来,小学教材中编排的说明文比较浅显,编者在内容、言语、结构等方面已经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方面多以介绍身边的生活现象,介绍当前的高新科技,介绍著名的景观等等,如《莫高窟》、《雾凇》、《神奇的克隆》等课文。在说明方法上,多运用了较为工整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有趣,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还有的运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如《我是什么》《航天飞机》等。
一、教学价值的确立:基于“三点”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体的浓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
说明文教学应该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那么,如何确立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为应基于这样三点:一是学段目标,二是文本特色,三是“教语文”的理念。
1、谨遵学段目标
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一句话“吃准目标”。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比如,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第三年段要求则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同样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具体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些信息在告诉我们,说明文的教学除了应该具备一般阅读教学的共性要求,还需要兼备说明文的自身特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样肩负着“共性”加“个性”的重任。
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有时甚至是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每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价值,确立好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2、基于文本特色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就是要“说明白”,要忠实于事物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准确性。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素材。
说明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表现形式。从文章的结构方面来看,说明文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说明文中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
就一篇具体的说明文而言,确立它的教学价值还要思考:这篇文本存在于教材之中的意义在哪里?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点在哪里?文本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他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呢?这些问题思考了,才更有利于该篇课文教学价值的确立。
3、基于“教语文”的理念
年段目标是站在课程的角度而言的,文本特色是就具体的教学素材而言的,而“教语文”的理念,则是站在新课改的角度来审视的。
“教语文”是“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这一转变的实质是教学由“学科本位”变为“学生发展本位”,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再到“素质中心”。说明文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内容而已,站在“教语文”的角度看,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精神——实践”的建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素养提升。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许多老师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引发学生围绕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延伸阅读,不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许多老师认为说明类的课文在“语文味”方面存在不足。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教师缺少对说明文教学价值的细致思考和深刻判定。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omingwen/1352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