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
盂兰是梵语,翻成“救倒悬”。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以倒悬作比喻。(倒悬:头向下吊着。)盆是盛食物的清净容器,一切碗钵都称为盆。盂兰盆,就是用种种干净的碗钵盛种种净洁美食,供养十方僧众,能救累世父母犹如倒悬之苦。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
《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证得神通之后,想要救度父母得离业报,以报亲恩。于是,运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寻,却看到其母堕于饿鬼道之中,皮骨相连,不得饮食。目犍连立刻以钵盛饭,用神通力送食物给母亲吃。不料,其母由于受恶业之果报,饭食未入口皆化为火炭。目犍连尊者为拯救亡母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求开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告诉目犍连,由于母亲业报太深,不是目犍连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须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仗十方众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养僧宝的功德,即能救拔现世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出三途之苦。
目犍连尊者照着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脱饿鬼道之苦。目犍连又问佛陀,如果未来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顺,是否也可以奉行盂兰盆供,救度现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佛陀答说:“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根据《佛祖统纪》的记载,梁武帝首次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由于梁武帝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到唐代时,民间不但重视盂兰盆会,而且场面盛大。
【篇二】
盂兰盆节的仪式,在于供僧,其精神在于孝亲报恩。这一天是众僧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前来见佛陀报告修行成绩的日子。佛陀听了弟子们修行有进步,生欢喜心,所以叫佛欢喜日。在佛欢喜日供僧(即供食品、衣布、药品等),可仗众僧威神之力而得无量功德。佛的一位弟子,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在这一天设孟兰盆供,供养十万众僧,回向给其已往生的母亲。这其中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即男女老少皆知的“目连救母”。这故事传进中国后,在南北朝梁武帝的提倡下,盂兰盆法会盛极一时,一直流传到现在。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得到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天眼观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
目犍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用神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犍连无奈,请求佛陀帮助救拔母亲。佛陀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救不了,要靠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僧众的力量,救出你的母亲。”
目犍连依佛陀所授,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陀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annianjizuowen/1608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