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和拟人句是语文造句中的一个知识点,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详细内容!
比喻句
1、燕子的尾巴是裁剪春天的剪刀。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狮子的吼声是呼唤春天的歌谣。
4、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明天。
5、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永远没人知道到达终点时,自己会停留在哪里
6、楼主的问题是我心中的的一缕春风
7、雷锋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
8、父爱是一棵参天大树,让你在无情的沙尘暴来临时坚固地守护着你搜索
9、枫叶是秋天这本大书中最绚烂的一页
10、而爱花会细心的浇灌它让他成长.
11、春天想天真活泼的孩子,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12、春天是一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
13、春天是一位作家,他的文章到处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14、春天是一位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各地。
15、春天是一位法师,它给了太阳火热的.力量。与冷酷的冬天决战到底。
16、春天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着自己的儿女。
17、春天是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
18、春天是一曲交响乐,奏出了万物生长的希望之歌。
19、春天是一个指挥家,它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
20、春天是一幅画,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让花儿们在画中争芳斗艳。
21、爱是是花朵的园丁,是农民的丰收。
22、爱是你生命中的明灯,让你走出彷徨的黑暗,体会多彩的人生
23、爱是花儿的芬芳,是蝴蝶的翅膀.
拟人句
1、先将吐出的丝粘住纸,然后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头,不辞辛劳地日夜工作,终于织成茧子。
2、我又发现,春蚕嘴巴的下方有两根胡须,嘴巴两边各有一个夹子,原来桑叶先被夹子夹碎,然后吞进肚子。
3、那白自胖胖,柔软而富有光泽的蚕身,好像穿上了一件雪自的衣衫,可漂亮了。
4、春蚕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慢慢悠悠地晃来晃去,吐啊,吐啊,没完没了,好像蚕的肚子里有一团丝线,永远也抽不完扯不断。
5、春蚕不管不顾,以呕心沥血来证明,它不闻不问,以勤恳工作来说话
6、蚕津津有味地吃了擦了擦嘴美美的睡了,提着睡眼朦胧的双眼赶紧找了找吃的。
7、蚕好似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不吃荤腥吃树叶,成天劳动纺织线, 为别人做上一件件漂亮的衣服。
8、蚕宝宝也是天生的“画家”,你看,它吃桑叶的时候就像是在画弧形,一圈一圈,慢条斯理地画着,一会儿就把桑叶变成了只剩下茎和杆的艺术品
9、蚕宝宝是天生的“演员”,一万双眼睛盯着它,它都像看不见一样,照样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着吃桑叶,一点也不像怯场
10、蚕宝宝还是天生的“歌唱家”,我用耳朵听蚕宝宝们吃桑叶的时候,真的能听见“沙沙”的声音,那有节奏的沙沙声,像一首百听不厌的乐曲。
11、蚕宝宝吃饱饭就跑到床上去睡觉,睡醒了就伸长舌头找饭吃。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点区别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比喻和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一、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1)本体(被比喻的事物)(2)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3)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本体(猴子)、喻词(像) 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那么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 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二、拟人句,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2)不能出现比喻词;(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中“春天”怎么能“翩翩起舞”呢?这里显然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总之,只要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比喻和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
(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造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相关文章:
2.比喻句和拟人句
5.造一个比喻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nirenju/3071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