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先来说说教材
印度这节课,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还比较集中。教材中的四个模块(展示课件)比较侧重于展现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安排了各种图形13幅,4处活动练习和1个阅读材料,意在让学生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等自然特征(展示课件),分析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理(展示课件)。强调了粮食生产与人口、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展示课件),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地的关系(展示课件),突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安排,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影响农(工)业布局的因素”奠定了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日本,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现代经济发展也备受注目。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的比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要求掌握的国家之一。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她,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后看看目标
(展示课件)在《认识国家》这一部分,课标总的要求有九条。其中,有五条在《印度》一课中可以落实。(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据此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点一线”。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那么这一主线就是“印度突出的地理特征”。(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是(课件显示具体内容):
接着说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新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教就是为了不教!)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既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中实践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运用了图表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巩固复习法、讲解法等,立足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巧妙探究情景和方式,通过“图片音乐欣赏”、“我来问,你来答”、“课堂论坛”、“挑战自我”、“知识拾贝”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听”“说”“议”“想”“练”中,达到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最后请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这节课,我从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入手。“摇头yes点头no”!(展示课件)学生们会很好奇地问:“哪儿有这样的怪事儿呢? ”这种怪事就发生在印度。(展示课件:第三节 印度)然后,播放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印度的初步印象。(展示课件:伴随印度音乐显示一组图片)用奇怪的现象、独特的音乐和典型的图片吸引住学生,对印度形成初步的感知。
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标题 “世界人口大国”。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在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和居民》之后,根据材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征对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学生自己来总结,能锻炼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老师直接告知结论更好。为了帮助学生对人口特征的分析,我展示出了四幅图(展示课件)①是课本上活动中的图形,②想让学生有个想象的认知,③对原图进行了加工,④是我特意改造的。通过它们(指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印度的人口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小结。(展示课件)印度人口多,居世界第二位,增长速度快 。
随后,出示“印度部分资源、产品和人均占有量”表格。处理书本上36页活动4的内容。为使学生对这些数据有更清晰的认识,我特意在表格中又加上了几个数据。(展示课件)设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小结:印度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压力。
在大家的印象里,印度是一个比较贫困穷的国家。通过对表格中数字的对比分析,就有学生产生疑问:印度这么多人,它的粮食够不够吃?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印度的粮食不仅够吃,而且还有剩余!甚至还能出口!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此处设下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为下一个环节“课堂论坛”作了铺垫。
关于印度的自然环境,课本中虽没有列出大标题,但安排有活动。而粮食自给有余和水旱灾害频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如果依照书本上的顺序,按部就班的教学,会显得知识点零碎,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忠告我们:“死气沉沉、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使孩子们感到沮丧。”而且新课程也要求,教学目标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所以,搭建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就很有必要。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灾害、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等多个特征,都可以与粮食生产关系建立相关联系,以这个问题为载体,我设计的这个平台就是——“课堂论坛”。(展示课件——问题)
为了使学生具备探究这一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论坛”之前我插入了一个小活动——“我来问,你来答”。(展示课件)采用这种形式,是因为:一、这部分内容理解性不是很强,二、学生已经具备了读图、识图能力,三、也能增强师生互动。既能让学生认识印度的基本环境,也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扫清了障碍。
围绕“粮食生产”这个中心,以“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条件”为基本点,我在“课堂论坛”中安排了(展示课件)四个角色——“自然条件考察队员” “种田能手” “农业技术员” “政府官员”,把学生分组并提出活动的要求。然后,各组根据课外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素材,(课件展示出学生讨论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自然条件考察队员”分析认识印度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的`影响。“种田能手”分析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作物分布与降水的关系。“农业技术员”分析提高粮食生产的办法,也就是“绿色革命”的问题。“政府官员”探讨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解决办法。可以解决人口政策和水利工程措施。老师对各组予以点拨指导,学生对结论达成共识后,选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呢,一定要对学生陈述的问题和要点加以肯定和说明,根据情况,给与补充强调。尤其是对“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特别予以强调、解释分析和概括总结,以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加上设计的问题有可参与性、可探讨性,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也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展示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这一块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展示课件:小结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小结。这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因为,前面学生活动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是活动内容又相互影响。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清地理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发展中的工业”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展示课件)结合自学内容,设计第四个活动——挑战自我。(展示课件)把刚才学生自学的问题以智慧小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展示小屋问题)由其自由选择,并回答问题,使学生在 “学中乐,乐中学”,使他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也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智慧小屋”学生们了解到:印度的资源丰富,它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原料和燃料产地。我在这里又特意提到,日本的工业因矿产资源贫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让学生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认识到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材中的印度与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与印度相关的知识会有一定的距离。为使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设计了第五个活动——“知识拾贝”,让学生谈谈从报纸杂志或其它媒体上了解到的印度。这一环节,使一些学生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让学生们知道生活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倡导大家要能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实现新课程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的目标。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显示板书,让学生看到这节课的脉络和主干(展示课件)。认识一个国家,有其最基本的概况,还有其最突出的特征。教材设计的几个国家中,虽没一个国家的特点都有侧重。印度这一部分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口、灾害、工农业发展这几个内容。所以总结和板书突出强调这几个知识点,并简单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用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课件)
为使学生具有“他为我用”的思想,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设计了这个课外探究题(展示课件)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从国家地理教学的套路模式中走出来,在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说课稿】相关文章:
1.《印度》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huangyan/3450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