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给予是春日里一场及时的细雨;给予是夏日里一阵清凉的微风;给予是秋日里丰收的喜悦;给予是冬日里燃烧的一把火。给予不仅给别人带来了帮助,还给自己带来欢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题为给予是快乐的作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给予是快乐的作文【一】
是的,给予是快乐的。也许给予过后你会因为一些事情迟了而挨骂,但是不要紧,因为,你仍然保留着这份快乐。
——题记
我还记得,那是在二年级(唔、也许是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从我家到林店小学的路还在修,所以我们不得不徒步走完着三站的路程。
那天,正在下雨,路面很滑很滑,就连我这个“年轻人”也差点摔倒了——但是我没有——要不是因为姐姐扶着我。
就在这时,前方一声尖叫打破了应有的平静——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不慎滑倒了,我和姐姐好生着急——生怕老奶奶有个好歹来(呃-。-那个我不是乌鸦嘴)。我和姐姐赶快跑到老奶奶附近,准备扶老奶奶起来。
呜呼呀……老奶奶实在好重好重。怎么办呢?我们只好叫老奶奶用劲啊。老奶奶似乎没有劲了呐,所以“努力”了半天,老奶奶也没有起来。我和姐姐就问老奶奶:“老奶奶,您可以用劲吗?”老奶奶好像听明白了,也好像听进去了,等了一会儿,就用劲了,我和姐姐见状,也赶快使出“吃奶”的力气(呃=v=我吃奶不用劲,比喻吧)。
老奶奶起来啦!我们好高兴哦!扶着老奶奶走了一段路以后,我们才放心地离开了。
刚刚长舒一口气,一看手表——我们尖叫起来——上学迟到了!!呜呜呜……我们好可怜啊……
后来,被王老师叫去了办公室,姐姐被她的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要不是我们彼此做证人,我们就要死定了啦!
虽然被叫去了办公室,但是今天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给予是快乐的作文【二】
驱车四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灵山大佛,这里风景如画,青山碧岭,在每一个佛像前都不禁去拜上一拜,赞叹几句。
我正陶醉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忽闻不远处出传来“呜、呜、呜……”的哭声,我顺着那哭声找去,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坐在地上伤心的哭泣着。我赶忙走上前去:“小妹妹,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哭啊?”
“我妈妈——不见了,找不着了。”小妹妹说完,哭得更伤心了。
“你知道妈妈的手机号码?”我想了想问道。
“我知道的,但是妈妈让我在这里等,可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还没来。”小妹妹指了指妈妈离去的方向。
看到小妹妹那无助的样子,我连忙坐在她的身旁。“那我和你一起在这里等你妈妈回来吧?”
小妹妹用手擦了擦满眼泪水的眼睛,抬起头望着我,像是在问我这是真的吗?“姐姐,你真的会陪我一起等吗?”
“当然了,我轻轻的抚摸着她的头。”看着她笑,我也笑了。
“婷婷”爸爸、妈妈在催我,“快点,我们走了。”
“等会,这小妹妹找不到妈妈了,我在这里陪她一起等妈妈。”
爸爸、妈妈也走了过来,陪着她一起等妈妈。
这是小妹妹突然站了起来向前跑去,原来她看到妈妈了。然后小妹妹笑着向我们挥了挥手,“这是我妈妈,谢谢姐姐,再见!”她妈妈也向我们挥手告别。
爸爸连连夸奖我是个好孩子,妈妈在一旁也翘起了大拇指。
虽然没有帮上太大的忙,但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给予是快乐。
这时的灵山大佛变得更加美丽了,我的心情变得愉快、舒畅了。
给予是快乐的作文【三】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随妈妈去买衣服。买完衣服,我和妈妈正要回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大风夹杂着许多沙尘,让人眼睛都睁不开了。刚才还晴空万里的'天空,这时也聚集了大片的乌云。“轰”!起了一声让人胆战心惊的雷声。随后,天哗哗地下起了大雨。街上的行人纷纷跑向能躲雨的屋檐下。我和妈妈也只好站在商店门口,暂避一时。
雨越下越大,雷越来越响。我四处张望,忽然发现在我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这个乞丐一身脏兮兮的,颤抖的手中拿着一个破碗,望着远处车水马龙的地方,眼中露出一丝羡慕的神情。
看着这个乞丐,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这个乞丐多可怜啊!要经受风吹雨打,还要遭受人们的白眼。我忍不住掏出五元钱想要给他,可又有些犹豫:明天不是我同学的生日吗?我打算给好朋友买一件礼物呢!可是这乞丐也太可怜了呀!“给”与“不给”在我心中打架。我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可老师不是教过我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我的良心哪儿去啦?于是我下定了决心,把五元钱给了他。他望着那五元钱笑了,笑得那么开心。我看着他开心的笑容,心里暖暖的,我的心也快乐起来。这时,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鲜花水灵灵的,树也更加苍翠欲滴,街上又热闹了。那位乞丐又到别处去乞讨了。我和妈妈也回了家。
“五元钱”,它没有“万”那么气派,没有“亿”那么富有,但是它可以温暖一个人,一个可怜巴巴的乞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献出一点爱心,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和谐!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会让我终身难忘!因为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初中作文给予是快乐的600字】相关文章:
3.作文给予是快乐的
6.给予是快乐的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600zi/2607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