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成长作文500字(通用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子的成长作文500字(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子的成长作文500字1
春姑娘来到了人间,一颗沉睡了整个冬天的种子被春姑娘叫醒了!它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从土里探出头来,打量美丽的世界,啊!多么明媚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一周后,那颗种子长高了,它别提有多高兴了!它抬起头往天空中望,那精灵般可爱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地翻起了跟斗,有的还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两周后,那颗种子又长高了,它高兴地往花园望去。啊!花园里花儿红了,草儿绿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一个个都姹紫嫣红,都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特别是那花坛中的迎春花,花骨朵含苞待放,已经散发出扑鼻的清香,真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花丛中悠闲地飞来飞去!嗡嗡直叫的蜜蜂,正忙着招呼同伴采摘甜蜜的花蜜。
三周后,种子快乐地向前看,“唔!我又长高了!我现在能看到小河边的青蛙洞了!”瞧!青蛙在洞前“呱呱呱……”地唱起了欢快的歌。小河边一只只黑黑的小蝌蚪在河里快乐地游来游去,正在做游戏呢!
四周后,种子已经能看到大老远的小朋友们已经脱下了厚厚的棉袄,穿上五颜六色的春装。小朋友们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拉小提琴,还有的高兴地和着音乐跳起舞来。
五周后,种子开花了!微风吹来,它高兴地在花丛中跳起舞来,自豪地喊道:“我长大了!我喜欢春天!我爱美丽的春天!”
种子的成长作文500字2
嗨,大家好,我是一棵小树苗。你们能想象吗,我是由一粒很小很小的种子长成的。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的成长经历吧。
我从泥土里钻出来。刚开始,我觉得很害怕,所以只把小脑袋伸出来。但是我发现外面的并不可怕,到处五彩缤纷,充满了活力。花园里花儿们争奇斗艳,蝴蝶飞来飞去,蜜蜂嗡嗡地忙碌着,小鸟在枝头欢唱,好一个的世界。于是,我欣喜地把全身都钻了出来。
这时一只小蜗牛慢吞吞地爬到我身旁,问道:“你是谁呀?”我热情地回答:“我是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蜗牛说:“你好,我是小蜗牛,咱们交个,好吗?”我点点头。
第二天,我从梦中醒来,忽然发觉一种凉凉的东西滴落在我的.身上,我顿时紧张起来。我抬头望着,啊,一条条透明的线正从天而降。这时,我的好朋友小蜗牛爬了过来,我急忙问道:“小蜗牛,发生了什么事?怎么我全身湿淋淋的?”小蜗牛笑着回答:“别紧张,这是春雨,你快尝尝吧。”我张开,大口大口地喝着甘甜的雨水。啊,真舒服啊。我挺了挺身子,感觉自己似乎长高了。
大雨一连下了几天,后来天终于放晴了。暖洋洋地照在我的身上,我顿时感觉全身充满了精神,于是,又把身子挺了挺,把树叶伸展开来。
日子匆匆地过去了,每天照耀在我的身上,我迎着阳光吮吸着新鲜的空气,不断地把身子挺了又挺。
有一天,小蜗牛又从我的身旁经过,我说:“你好,我是那颗刚刚发芽的种子。”小蜗牛看到了我,笑了笑,说:“不,你已经是一棵小树苗了。”
我就是这样由一粒很小很小的种子长成了一棵小树苗,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啊。
种子的成长作文500字3
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棵树,树上结了两粒种子。
有一天,两粒种子落到了地上,我就是其中之一,树妈妈说:“孩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你们如果留下来,在我的脚下生活,我能为你们遮风挡雨。”我的同伴高兴地大叫:“那太好了,我愿意,我愿意留下。”而我思考了一会儿,外面的世界尽管残酷,但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要创造自己的人生。于是,我拒绝了树妈妈,乘着风走了。
我被风吹到了岩石前,岩石阿姨说:“这里太贫瘠了,你艰难生存,风吹、雨打、冰雪都不是你所能承受的。”而我回答:“只有历经风雨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于是,我在岩石上开始扎根,而我的同伴每天留在妈妈的身边,接受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刚开始,他觉得很幸福,后来就厌烦了。他也开始努力长高,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树妈妈却不允许他疯长,对他说:“外面的世界很危险,随时会经历风吹雨打,还是留在妈妈怀里吧!”他极不情愿地答应了。但是,有一天,妈妈被砍倒了,一阵风就结束了他的生命。
而我每天经受狂风大雨的吹打,风想把我吹倒,可我毫不屈服,每天顽强地与风雨作斗争,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我努力地把根扎深扎牢,以更好地吸收那有限的养料,慢慢地我长高了,逐渐地学习抵御狂风暴雨的袭击。我终于明白了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这棵树不断地结出种子,这些种子也学我,在贫瘠的石缝中顽强地生存着。当这里长成一片树林不断为人们提供便利时,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种子的成长作文500字(通用3篇)】相关文章:
1.成长作文500字(通用4篇)
4.种子的理想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500zi/2014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