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松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精选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青松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松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1
我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我赞美篱菊的勇斗西风,我赞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却更赞美青松傲风雪而挺立的精神。
当大雪纷飞的寒冬来临,万物凋零,只剩下丑陋的枝条。而青松却仍然挺立在风雪之中,像一位身着绿衣的战士,正项强地与它的敌人--风雪战斗着。厚厚的白雪压得它喘不过气儿来,咆哮的北风将它的树皮划了一道又一道的口子,松树下的野草冬眠了,没有野草的遮蔽寒气。它真的不冷吗?一小堆雪从树枝上掉了下来,掉到了我的脖子里,那是刺骨的`寒呀!我连忙将脖子缩了缩,缩到了温暖的围巾里。
我回到屋中,外面的雪还在下,风还在吼,青松也依旧直挺挺地站在院中,雪压弯了枝大,它不在乎,风吹断了枝叶,它也不在乎。那是何等的坚强与勇敢呀!真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啊!
青松是那么的顽强,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像它一样,愈是受尽折磨,就愈是坚强,愈是令人敬佩。
比如抗日英雄刘胡兰,虽然敌人用死亡来威胁她,但她却一点儿也不畏惧,即使敌人的刀锋已经架在了她的脖子上,她也毫不害怕,像风雪中的青松,宁愿折断树腰,也绝不向风雪低头、屈服和认输,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愈是风欺雪压,腰挺得就愈直,松针也长得愈翠绿,愈秀气。我们一定要像青松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不向困难低头折节的人!加油!
青松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2
曾看到山间一片片碧海;曾见过一排排士兵毅然驻守山间;曾看见一枝枝翠流托起皑皑白雪……不颓唐,不失本色。这便是我梦中的碧水蓝天——青松。
当最后一只大雁飞去时,山间一颗颗青松便开始在草木皆枯的季节绽放自己的美丽雪花打落在他们身上,一天又一天……当冬雪的最后一针缝好后,一套纯美的风衣便披在身上删减挂满了笑容,越是寒冷这笑容就越是灿烂。这一棵棵青松就是一个个守卫山间的战士,他们傲霜斗雪,毫不畏惧严寒,在严冬的考验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一棵棵青松的出现为这一尘白色——单调无趣的冬天点缀上丰富的翠绿,使这密封的白色空间做了一个深呼吸。雪花洗礼了整个冬天,而这青松洗礼了一个又一个坚毅的斗志,面对大雪,将青翠留于山间,面对困难,将毅力留于心中。我爱这青松,爱这篇翠绿爱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否象征着什么?
自古至今,我国有多少革命烈士如青松一般扎在青山上,保卫家园。当大雪无情地覆盖在他们身上时它们用茂密的枝叶托起雪花。他们托起的`不仅仅是一片雪花,那还是希望,当肃杀的寒冬降临时,他们仍然傲霜斗雪倔强峥嵘的战斗。“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战士们面对这样的困难没有退缩。
我爱这青松,它洗礼了我的心灵,那一片片翠绿将伴随着傲雪用存于整个冬天。又想起了那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松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3
在无奇不有的大自然中,有很多很多的植物:像娇艳的牡丹,美丽的水仙,鲜红的海棠,雪白的茉莉……但是,在经历无数风霜雨雪之后,依然青翠欲滴、傲然挺立的植物,恐怕只有那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青松了。
谈起屹立在高山之巅的青松,大家都不会陌生吧!古语有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可见,在古时候,青松的精神早已深埋于人们的心中了。青松有九曲盘旋的枝干,而且在这百折不挠的枝干中,对称地长出无数针状的枝叶,远远望去,那一簇簇新绿就像给浑黄一色的山峰增添了无数绿宝石,那一个个绿色的亮点就像无数的生命在颤动。
想必大家都去过黄山吧!也知道那屹立于山门前的那一棵迎客松吧!远看它就像一位年老的长者,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近看它又像人们的朋友,张开它那博大的胸怀,拥抱来自天涯的朋友。这棵青松站在这里几百年了吧!它像一位和蔼的老人,年年岁岁经历着风霜的洗礼,看着黄山的变化,看着人们来的来,去的去。岁月的流逝,日月的苍伤,惟有这青松依然青翠如夕。
坐在青松下,总能闻到一股股淡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静卧青松之下,青松总能带我入梦,梦中全是那些如青松一般顽强不屈的烈士英雄们:为了解放人民,用胸口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受尽无数酷刑,宁死也不说出党的机密的夏明翰;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仰望天空,看着屹立于高山之巅的青松,谁都会触景生情,谁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叹,多么刚强的青松啊!大地因为有了你,而勃发生机;人们因为有了你,而坚毅刚强!我要大声赞美青松!
【关于青松的借物喻人作文500字(精选3篇)】相关文章:
2.借物喻人作文
4.300字借物喻人作文
5.借物喻人作文练习
8.借物喻人作文八则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500zi/2014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