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送行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送行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主备的是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在这里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备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我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理念: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我最先做了这样一件事——

  研读教材,找寻初三阅读教学与中考阅读考查的结点

  《送行》是一篇散文,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很多,但如今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初三年级时间紧、任务重,我想,我们不能和以往那样停留在对文本的精细解读上,应设法把中考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糅合进来,边“磨刀”边试着“砍柴”,方知“磨刀”的功夫是否到家。

  这个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疑为学之始”,意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而《送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正是承载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教学任务的鲜活文本。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首先要与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联系起来,把设疑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细读教材,点点疑问聚心头。本应情真意切的送行怎么写成了尴尬的滑稽场面?为什么这样的送行是一场滑稽戏?……稍加归纳,发现这些疑问其实就是有关主题、结构、情节、语言、标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仔细一想,现在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不也就是围绕这些点去设题的么?

  每年中考,总有不少学生惊呼曾经读过原文,但看其成绩似乎也没有沾什么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当初读到那篇美文时,他们浅尝辄止,并没有学会设疑。掩卷而思,觉得何不借助这篇文章,借助这个单元培养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东风,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时文、美文呢!何况新课标就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找到了这一结点,如何设计这节课,似乎就豁然开朗了。

  接下来,我又研究了一下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打算分两个版块进行,先通过“‘勒罗的车站送行’是真情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接着再以“我们阅读时文、美文时可从哪些角度质疑”的问题,串起这一节课的后一部分内容,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中考真题进行课堂演练。

  通过这两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解读文本、掌握方法,第二课时提供“亲情”美文,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篇课文我拟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3、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

  重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

  【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第一个角度——

  【聚焦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究过的40多套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 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

  【聚焦结构(情节)】

  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文章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文章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设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

  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定向质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后还有很多疑问,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后,帮他们归纳出所提问题的角度。因此我设置了下一个环节,那就是——

  三、自由质疑,以“渔”捕“鱼”

  我在学生亮疑后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质疑的常见角度——

  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

  然后让学生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则由学生课后解决。

  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学会从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角度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2011、2012年中考语文考查的记叙文拿出来,《做客》《向泥土敬礼》,(两篇文章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阅读),这时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角度分组质疑,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向泥土敬礼?

  “做客”有什么含义?以“做客”为题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活动,再次明确多角度质疑对阅读美文、时文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多角度深层理解时文、美文,这不仅为备战中考服务,也能提高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别朋友的人尴尬、局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却真情流露;其实有时候人们有真情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而无话可说,而这是一个渴望理解与沟通的社会,必要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去表达感情,学习去流露真情。

  在你中考的征程中,这样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你阅读时不妨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多角度质疑,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

  布置作业:

  1.课后再读课文,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譬如语言方面、写作方面……)并请进行深入探究。

  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生活中现象的看法。

  某日,镇上的一个丧主为老人出殡。本来这位霍姓老汉只有两个女儿、女婿,没有儿子,而在送葬队伍的前面,却出现了儿子、孙子披重孝、打幡、端盆的角色。经村人指点得知,儿子、孙子及队伍中七八人,都是雇的哭丧公司人扮的。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不仅在于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百态,能“国事、家事、天下事”多多关心,做新时代富有个性的中学生。】

【送行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送行》的说课稿范文

2.关于送行的说课稿

3.送行的作文范文

4.梁实秋送行

5.梁实秋《送行》

6.给领导送行的话

7.送行散文

8.送行的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3984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