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共7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讲英雄儿女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赞美了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宝岛的喜爱之情。
一、课题引入: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传媒相继进入了课堂。运用现代的声像视听,三维动画等手段导入新课,对课堂教学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我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各样的贝壳,庞大的海龟,不计其数的海鸟…学生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解说员的解说,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产生了新奇感,激起了浓郁的学习热情。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力,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美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在本课一开始,我采用录象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引导,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生活和自然的美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
二、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生动,富有吸引力。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大纲指出,要处理好语文课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为了突破以上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抓住重点,品词析句。
〈三〉朗读课文---加强语感的训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每段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从课文整体入手,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地理位置,总的特点→海水→海底→海鱼→海滩→海岛→保卫建设海岛的人们”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二〉抓住重点,品词析句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看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群岛,向学生渗透南大门的含义,同时明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2、自读第二自然段。我在教学中,从三个层次入手:
〈1〉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要引导学生先读,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有深蓝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象,就比较具体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此外还可采用填空的形式来训练。
〈2〉再弄明白,哪儿水深,哪儿水浅,与地形联系起来,加深对“瑰丽无比”的深入理解。从而体会出海水给人带来的神奇之感。
〈3〉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因为海底( ),有( ),有( )海水( ),所以从海面看( )。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面的深浅息息相关,感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3、朗读第三自然段。由于本段内容较简单,为了解学生的掌情况,我设计了下面这个填空练习:海底的岩石上长着( )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处都是,大龙虾的样子( )。小学生抽象能力不强,在这段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出各种各样的珊瑚,让学生用手势、动作演示出珊瑚的形状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学生情绪特别高。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和思维空间,运用电教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师枯燥的解说,使学生遇到难点时迎刃而解,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展开积极的思维,使画面形象与文字形象得到了统一,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海底不仅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4、默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用直线把说明鱼多的词划出来。通过理解成群结队等词语,体会出鱼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提问:这段除了写鱼多你还看出了什么?让学生体会鱼的动态美。利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出各种各样
正在嬉戏的鱼群图。我这样设置教学环节是因为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声像化,它们能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使儿童身临其境,多种感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他们越学越爱学。齐读最后一句话,提问:谁能把“多得数不清”与“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学生会说:既然说鱼多得数不清,为什么又说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呢?变老师的问为学生质疑。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自己质疑,带着问题再读书思考,想办法解决,说出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文中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并非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而是进一步说明西沙群岛的鱼的数量之多,从而体会到这里物产丰富。
5、分组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里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一是让学生读明白每自然段写的层次,二是抓住语言因素体会出这里景色美丽,非常富饶。
为了使学生能提纲契领的掌握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便于理解本段,又能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有条理地进行叙述,我设计了分层这一步骤,让学生先找出本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事物,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出贝壳和海龟两种事物,为此,就可将本段分为两层。再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将这些词句恰当地连接起来,归纳段意。这可以和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的能力结合起来,以减轻初学归纳段意的难度。在第六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中每句话是围绕什么写的,是怎么连起来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反馈质疑,体会富饶,对结尾段加以理解。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西沙群岛必将更美丽、富饶?引导学生体会出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感受到西沙群岛的景美、人更美。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联系思想实际谈认识,让他们萌发“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三〉朗读品味—加强语感的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后,最后读懂了课文,就会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朗读训练不仅培养了学自觉读书的习惯,而且学生的思维、想象、理解
表达能力通过朗读也得到了综合训练。
以朗读助理解,以朗读促抒情,是学习写景抒情这类文章的有效途径。本课我采用“听读”、“评读”、“引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品词品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抒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195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