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 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注重朗读训练。
2、 了解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变化原因。
3、 了解大瀑 布葬礼情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抱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大瀑布的资料
2、查阅身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题。
教师首先从“葬礼”入手,质疑,解疑,再补充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部分。
三、知道学习“葬礼”一部分(10—13自然段)
学生轻生齐读这几段文字,弄明白以下问题:
(1) 那些人为瀑布举行了葬礼?
(2) 他们怎样举行葬礼的?
(3) 举行葬礼 的目的何在?
四、指导学习“大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象及变化原因”。
过度语:大瀑布沦落到为它举行葬礼的这步田地,此时此刻,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生答后,教师梳理以下问题。)
(1) 昔日的大瀑布是怎样的状况?游客此的态度呢?
(2) 如今的大瀑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游客此的态度呢?
(3) 大瀑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原因呢?
1、 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相关部分
2、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 找好词,欣赏佳句,理解内容。
(2) 教师指导训练朗读(读出惊奇,骄傲的语气和悲伤惋惜的语气)
五、讨论深化,渗透德育目标
这场隆重而盛大的葬礼结束了,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讨论或书写),抽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结束全文
七、课外拓展延伸
请你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状况。
八、板书设计 :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奄奄一息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自己的家乡,夸夸自己的家乡,结合杭州的西湖博览会,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用连贯的一段话夸夸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看图听听说说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用不同的语言夸夸自己美丽的家乡或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把三个小朋友夸家乡的话说出来,不能成为变相的背诵。怎样用连贯的一段话夸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美吗?这节说话课,我们要先来听听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板书:夸家乡)最后还要小朋友仿照例子,用一段连贯的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
二、初步看图,整体感知。
1、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分别在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用句式他的家乡在(),因为那里()。
三、听听、说说
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听听他们自己是怎样迈进家乡的。
● 出示图1,
1、听边思考:A、他的家乡在哪里?B、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C、他觉得自己的家乡怎样?
2、分步回讲以上内容。
3、谁来做山里的孩子,向同学们夸夸自己的家乡?(个别讲,集体评议)
● 出示图2:
1、边听边思考:这个小朋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自由说;小组说。
3、谁来做海边的孩子向大家夸夸自己的家乡,指名说,集体评议。
● 出示图3 :
1、听录音想想,这位小朋友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的?
2、学着这个农村小朋友的样子,来夸夸家乡。(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四、夸夸自己的家乡。
这三位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乡,你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好吗?
1、怎么说?依据第一幅图的学习方法。
2、分步指导:
(1)重点指导第二步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或有名的特产)
(2)也可以说说居住地周围的建筑或市场的景象。
3、把三部分内容连起来,用一段话夸夸自己的家乡。(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一段话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我们家乡都很美,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要学好本领,长大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人教社第七册第七单元《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和看法,提高个人的认识。
本文用时一课时,以下是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一步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高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无形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做出评价,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呀!”——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吗?小学生还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着看,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4)反方观点:“独自外出,怎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呢?”——正方反驳:乌塔带了闹钟,“一阵‘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还懂得“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地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句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多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645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