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
师:幻灯出示一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即:小獾做的三只小板凳),让学生说说你觉得这些板凳怎么样?
生1:板凳很粗糙。
生2:这板凳看上去有好多波浪线。(指的是板凳坑坑洼洼)
生3:凳子的脚怎么像剪刀,尖尖的。
师:谁知道粗糙的意思?
(生一时答不上来。)
师:请大家用手摸摸自己的桌面,感受一下粗糙的桌面。现在,谁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粗糙的?
(生思考片刻。)
生1:树皮摸起来挺粗糙。
生2:老人的脸上有很多皱纹,感觉很粗糙。
生3:盖房子用的砖头也很粗糙。
生4:椅子的面摸起来不光滑,也是粗糙的。
师:那么,粗糙的反义词就是--
生:光滑。(齐声)
教学反思:
课后,我总觉得“粗糙”一词的教学有点不自在,似乎缺少点什么。通过查字典,发现“粗糙”一词有两个反义词。一是光滑,二是精致。而课文说“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细细品味,在这种语言环境下,“粗糙”一词应该是说小獾做的板凳不精致,而非不光滑。可由于我事先在备课时对这一知识点没有钻研透彻,对本文中“粗糙”一词的真正含义把握不准确,只是想当然地、凭直觉单纯地认为粗糙的反义词就是光滑。结果,由于我认识的偏颇,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引导的偏颇,直至学生对该词的理解也发生了偏颇。因而,就本节课而言,“粗糙”一词的教学是不到位的,它带领学生走入了一个知识点的误区。追根究底,都是我备课时功夫不到家惹的祸。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倡的“煮书”和“煮课”。“煮书”就是备课前和写好教案后的钻研,认真地跟文本对话,细细品位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煮课”,则是教师上课之前反反复复地说课,细细和纸上的那个“教学假设文本”对话,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把孩子们教出灵性和悟性来。特级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青教师呢?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备课时吃透教材、吃准教材的重要性,这是每一位教师肩上应该而且必须要担负的责任。
教学再设计:
1、投影出示小獾做的三只小板凳,让学生说说你对板凳的印象?(板书:粗糙)
2、出示几件手工作品,让学生辨一辨你觉得哪些是做工精致的,哪些是做工粗糙的?为什么?
3、联系我们的生活,你有没有发现过哪些做工粗糙的东西?
4、其实,粗糙除了表示物品不精致以外,还可以解释为物品触摸时感觉不光滑。请大家用手摸摸桌面,感受一下桌面的粗糙。
5、那么,文中说小獾做的板凳很粗糙,是指板凳不精致呢?还是说板凳做得不光滑?
镜头二:
师:这篇课文对话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分角色表演读,读的时候要想象一下小獾和小刺猬他俩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
(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任文涛和张博棋一桌上齤台表演,并请潘家辉同学读旁白。要求其他学生仔细看,认真听,为表演后的评价做准备。)
潘家辉:清早,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众生:啊!读错了!你把“清晨”读成“清早”了。
(只好重新再读,直到表演结束,进入学生评价环节。)
生1:潘家辉读书的时候太拖拉了,而且还不熟。
生2:我觉得任文涛与张博棋在表演的时候配合默契,感觉很不错。
生3:任文涛在表演的时候,把台词“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说成“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前后说反了。
生4:任文涛与张博棋在表演的时候,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5:张博棋扮演的小刺猬背着苹果往家里走时,又碰到了小獾,当他跟小獾说话时,双脚还一直在原地踏步走,我觉得这样做不好。
……
教学反思:
要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学生之间这样褒贬不一的评价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称赞》,教学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给予对方称赞。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应该围绕主题,努力营造出一种浓浓的称赞氛围,以本次的生生评价为契机,引导学生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尽力挖掘别人的长处,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点滴进步,达到教学与文本的统一。由于我的惯性思维的作用,当学生习惯性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我没有进行任何的评价引导,任由学生畅所欲言。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普遍存在着争强好胜、喜欢给别人挑毛病的心理特点,导致了学生的评价缺点多于优点。因而,这节课的评价虽然是真实的,但是缺少了教师的及时引导,使得学生在评价时缺少了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睛,那么,这样的评价与本文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使得原本可以精彩纷呈的教学环节变成了本节课难以弥补的教学遗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缺少的不仅仅是一句话的引导,更是缺少了一种随机应变、驾驭全文的教学机智。都说“宝剑锋从磨砺开,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样,一个教师要想在上课时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教学境界,惟有苦干加巧干,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积累,从而得到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941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