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看拼音读课文识字”的一篇课文。在这节课中,有一段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学生在学习小猪对象和乌龟问路时两种不同的语气上。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小朋友看一看小猪在问象和乌龟时,他说话的语气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呀?这个问题学生在之前做了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很容易回答:问乌龟的时候,小猪是大声地问。问象的时候,小猪是恭恭敬敬地问。我便接下去说到:小朋友看得可真仔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恭恭敬敬呀?”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备课教案中,我有些意外,我是这样回答她的:“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老师等一下回答你。我想先请小朋友把小猪问的句子来读一下,好吗?”然后,我是慢慢地通过对乌龟和象的体型进行提醒,让学生明白,因为乌龟个子小,所以小猪的态度是大声,而象的个子很大,小猪便以为他是自己的长辈,对待长辈是有礼貌的,所以是很尊敬地说,便就有了“恭恭敬敬。”整个的教学过程最终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这个问题。
回顾自己在这里的教学过程,其实我发现我让孩子们再读读课文中小猪问的话,然后说说小猪问时候不同的语气,然后引导他们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是教学重点。因此,我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就是“小猪在问乌龟和象时分别是怎样的语气。”本来想让孩子跟着我的范读,从我的引导,体会小猪会有这样不同态度的原因。但是,在这过程中,学生却提出了“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这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但是它和课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于是,我便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等一下回答你。”后来,我又仔细想了想这其中的环节,我觉得我这句话是根本不需要的。
“恭恭敬敬”是这个部分的关键词语。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先找到小猪的不同态度“大声”和“恭恭敬敬”,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和关键词语有关的问题,那么无疑她的提问是有效的。作为教师,我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地养成边思考边提问的习惯。这正是我在刚刚开始的语文课上所希望他们养成的好习惯。作为教师,要给孩子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种捕鱼的方法。因此,我应该顺着孩子的思路,回答她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要跟着自己的教案走,想把问题先放一边。
在孩子们读了这两句话后,我让他们找到“爷爷”和“弟弟”这两个关键称呼进行解释,知道了小猪是长辈讲话很尊敬。其实我就是在马上解决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那我为什么不把学生的提问和自己的教案融于一体呢,从中可以看出我对课堂的把握缺乏一定的经验。现在想来,我完全可以换一句话来给予孩子反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小猪是怎样表现这个“大声”和“恭恭敬敬”的,恭恭敬敬应该怎样体现呀。
在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我觉得我的方法还是可以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体会较难的词语的意思,并不需要他们用很规范的或者学术性的语言说出来,只要他们能够从具体的文本中加以体会,在文本的朗读中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和语气,那么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所以,我是用了“对长辈比较有礼貌“这样的语境和符合课文内容的情景帮助孩子理解的,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的。
我想,好的课堂不是在于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全都一字不落,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进行完整了;也不是每个问题的提出,学生都能百分百地给出正确的答案,毫无异议。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又该问自己一句:这样的课堂,给孩子们带去的究竟是已有知识的巩固,还是新知识的教授呢?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思维跳跃,甚至想什么就说什么的孩子,我在以后的课堂中药多鼓励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疑问给予热情的肯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马上进行思考和解决,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并且真正地对他们的学习做到对症下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875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