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以其忧伤沉郁的风格、流畅华美的语言、自由洒脱的结构、动人心魄的情感及人生超越性意义的执著追寻,感动了众多的读者。如何在课堂内有效地让学生整体领悟课文的意蕴呢?笔者作出了“一话二疑三解读”的教学安排,即第一步,诵读一个句子;第二步设置两个疑问;第三步指导学生研读。具体简述如下:
找准课文的阅读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关键。本文第一、二部分之间有个句子:“现在我才想起,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此句与其说是一个过渡句,倒不如说是研读课文的切入点。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诵读该句。之后,可播放《命运》交响曲,在凝重的音乐声中,教师及时向学生简述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实例,借此引出史铁生坎坷人生,以营造一种悲凉的教学情境。水到渠成之时,便进入第二步,即向学生设置两个疑问:当年作者为什么“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让学生围绕此二问进行自由研读。
第三步的指导研读,必须建立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在倾听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语文课程标准》)当然,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等限制,研读时或许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就要利用自己的思想水平、阅读经验高于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修正错误,及时做好启发点拨工作。本课点拨的重点内容见下:
“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其实是作者要抚慰心灵的创伤??“我”为什么要生?指导时,要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因看,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其悲苦、绝望自不待言。面对残酷的生活,弱者整日歇斯底里、自暴自弃,庸者常年怨天尤人、行尸走肉,只有强者才会痛定思痛之后奋然前行。然而,“19岁已有丰富的思想,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学会适应残酷后的生活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张海迪《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唯有地坛是史铁生静静舔舐伤痕、思考人生价值、重建人生信念的理想场所。从外因讲,地坛不仅给了作者提供了自由思索的空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那儿“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以其无声的同情、博大的胸怀、生生不息的力量给了作者无穷的慰藉与温暖。地坛由封建王朝时的“圣地”沦落为现代都市中心的“野地”,这与作者由健壮男儿忽然成了社会人群中的“残缺人”,简直如出一辙,两者当然会同病相怜,都希望对方去发现、唤醒。正如文中所写:“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视自己的心魂。”终于,作者发现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地坛也以其恒在的生命、潜在的美丽最终为作者构筑了心灵的家园,使作者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获得了新生: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如果说“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要活”的中心,那么“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则可视为是为了解决“怎样活”的话题。指导时,教师应强调:当作者沉浸于思考时,地坛是他最好的所在;当作者返身于现实时,地坛已淡化为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体现的是浓浓的母爱。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难题?“她不是那种完全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知道……,知道……,但她又担心……母亲知道……。她知道……。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儿子给母亲出的难题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面对儿子的痛苦,她要默默地分担;面对爱子“独自跑到地坛去”,她要隐忍着担忧。一方面看护、呵护着儿子,另一方面又要把思考、选择生活道路的自由权利最大限度的交给儿子自己。双倍的悲伤与担忧使母亲积劳成疾、中年早逝。但正是母亲那种克己爱人、坚韧慈悲的“爱”的力量使儿子受苦的心灵得到抚慰和拯救。“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作者深深懂得:既然灾难已经降临,那么就要承受苦难、坚韧生活。
从广阔的意义上说,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局限的、不完美的,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得出这一人生顿悟,可谓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意蕴。至于作品的形式大可由学生自去领悟。教学时,可根据需要向学生宣读张海迪写给史铁生的一封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578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