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其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享誉文坛,至今仍为无数读者所称道。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赏析
朱自清(1898――1948)是文学研究会中特有声望的诗人、散文家,字佩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在浙江、江苏的中学教书,极受欢迎。他大学时期就写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才转向散文,同时开始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从此以后,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31年留学英国伦敦,漫游欧陆,1932年回国后继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兼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随校流亡,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其思想更接近于人民,接近共产党。
朱自清的散文特多,我这里仅列举散文《荷塘月色》作赏析。
《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之一,这篇抒情散文意蕴含蓄,借飘逸、超脱的艺术意境,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批评,对美好生活的赞颂;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抒发作者的真切感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给我美的享受,而且激发了我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进取和努力向上的热情。
朱自清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抒情散文以《荷塘月色》最具代表性。《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5月的清华园内,这篇散文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又是一幅美丽的画。无论描摹景物还是抒情写意都有独创的功力,是一篇被广为传诵的佳作。
《荷塘月色》中,作者先写“我”的心情,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很自然地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月夜定有一番姿色,所以披上衣衫,带上门向荷塘走去了。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路上及荷塘四周的景象。第三段写一个人独处的妙处,从第四段开始,才真正着力描写荷塘:“甜甜的叶子”,“像亭亭舞女的裙”;白色的荷花有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啊!多美的语句啊!把荷花比作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叶子和花也有了些许的颤动,宛然起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更见风致。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通过比喻,用活动的物,可感触到的声音、香味来形容静止的、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并调动各种感官的体验来表现欣赏月下荷塘时的愉悦感。这种化静为动,点石成金的形象化手法,被作者运用自如。
一、简约美
《荷塘月色》开头的“不宁静”,是一个非常的心理状态,为平息内心不安,获得心理的常态,作者选择了荷塘边的踱步。当踱步不足以排遣心中的孤寂与苦闷时,就忆乐。想起远古的江南采莲的事情,从中获得一些心灵的慰藉。因此,文中的叙事、描写、抒情,其目的和归属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情绪调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能有很真切而美的感受,简约就是美。
二、矛盾美
写荷塘月色静美之景为了什么?从表层上看,人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理解:“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故而独自散步,排遣心中烦闷。 景很美,情却不是“乐情”。为什么呢?先生说得很清楚:“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里的写“美景”很显然是为了衬“哀情”。我们看到,“我”的四周是静静的天地,而“我”的内心却是“不宁静”的。静夜、美荷、淡月,而是浓重的孤独、寂寞、哀愁。先生在这里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外在的“静”反衬了内心的“动”,朱先生在此创造出了一种素静淡雅的氛围。这是一种诗意的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令人陶醉的审美愉悦。写景抒情,寄托作者暂得的宁静,抒发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悲伤。在这个世界里,作者的苦闷――“颇不宁静”的心终于得以暂时的平复。“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但就在暂时的平复中,两相对比,那沉入内心深处的苦闷又浮出了水面:“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怎样消除这“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挥之不去的苦闷呢?想到家乡古代民间的采莲习俗,通过采莲场景的生动描述,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性得以自由舒展、实现的世界:“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在令人回味的忆想中,在乡情乡恋的陶乐里,作者内心深处的生命的苦闷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放。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到这里,“不宁静”的原因似乎出来了:孤独、不自由。但作者又说“这是独处的妙处”。“独处”没有感到孤独,却感到自由,称为“妙处”,则作者所谓“路上知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就不是被动的逼迫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了。
三、意境美和结构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出家门” →“荷塘散步”→“入家门”,显得浑然天成,这是一种圆形结构美。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花朵在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连这清香也是那么缥缈,仿佛幸福和我若即若离。于是我静静地驻足,独自享受这份忧伤。朱先生巧妙地将独自散步设定在月夜。既是夜晚,故而文章整个背景便有一个“静态”的基调。在此基础上,朱先生有意点缀一些“动态”,以此反衬夜静。例如:“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除此之外,无论是写去荷塘的路上,还是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塘四周夜色,都写其静。浓墨重彩,挥毫如泼,倾情铺赋,尽显文采。月下塘中之荷美得让人心旌摇荡,月夜荷塘,这是一种美得让人沉醉的、幽静的意境美。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282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