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前“恭”后“倨”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拟擢升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为尚书,遭到中书令(宰相)张九龄的坚决反对,认为“牛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识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
而此前不久,张九龄在牛仙客父亲的碑铭里这样称赞牛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图,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
前后仅仅1年多,身为大唐名相的张九龄为何对牛仙客的态度如此判若云泥?难道张九龄是出尔反尔言不由衷的小人吗?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初为泾州县府小吏,为县令傅文静所器重,后以军功逐渐做到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不久升迁为太仆少卿、凉州别驾,后再升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勤勉为政、治军有方,尤其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厉行节约积蓄财物,政绩十分可观,时人评价他“边人咸赖,出任靖国”,所以,张九龄当初这样评价他,可以说是实事求是。
李林甫时任礼部尚书,他不学无术却嫉贤妒能,于是想援引目不识丁的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事(相当于副宰相)”,让他“知政事”,欲以此来排挤深受玄宗赏识的张九龄。
牛仙客治军有方、军功卓著是事实,可治军与为政毕竟不是一回事。“知政事”近于百官之首,其言行关乎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命运,对于它的人选不可不慎之又慎。就牛仙客的学养、识鉴、果敢等而言,他着实不具备宰相的素质和能力。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的决定,绝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大唐江山社稷的考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李林甫一句话更加引起唐玄宗对张九龄的不满。其实,早在如何处置安禄山兵败这一问题上,张九龄便和唐玄宗产生了分歧;在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废立上,张九龄又和唐玄宗争得不可开交。唐玄宗对张九龄逐渐萌生了不满。最后,唐玄宗震怒之中,呵斥张九龄“事总由卿?!”张九龄无可奈何,他的诤谏因为唐玄宗的固执而毫无结果。
同年,张九龄的好友、下属、中书侍郎严挺之在处理王元琰贪赃一案上被认为有“徇私”的嫌疑,而张九龄也被怀疑“结党营私”,于是被贬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继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同日,李林甫将张九龄取而代之,并加封集贤殿大学士;牛仙客官拜工部尚书、知门下事。
牛仙客在相位上只知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对皇帝惟命是从,对李林甫唯唯诺诺,在决断大事上更是循规蹈矩,从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牛仙客等人的“尸位素餐”,助长了李林甫的嚣张气焰,让他得以专擅朝政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为大唐帝国酿成不可挽回的祸患。
张九龄的言行前后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的:张九龄亲自为牛仙客的父亲牛意撰写碑铭,对牛仙客称誉备至,不仅是出于同朝为官的友情,更是出于对牛仙客“治边有功”的肯定与鼓励;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对牛仙客的封赏,更对反让他由武官入相参与政事,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维护。
在张九龄罢相之后,每当有人荐引公卿的时候,唐玄宗一定都会这样问一下“风度得如九龄否?”他对张九龄的思慕于此可见一斑。20年后,“安史之乱”突发,仓皇幸蜀的唐玄宗想到张九龄的远见卓识,想到他的赤胆忠心,不仅涕泪横流,可惜已经悔之晚矣。
拓展阅读: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
张九龄(673—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 广东韶关) 人, 出身于官宦家庭, 曾祖张君政, 做过韶州别驾, 祖父张子虔, 曾任窦州录事参军, 父亲张弘愈曾为索虑丞。青年时期的张九龄, 勤奋好学, 学识渊博, 能诗善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 697) 中进士, 授校书郎。
景云元年(710) 六月, 李隆基为太子, 举天下文士, 亲加策问。张九龄由于对策优秀, 升为左拾遗, 不久, 玄宗即位, 调任左补阙。由于才学出众, 办事沉稳公平, 其时吏部考试, 由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 x ī ) 考其等第, 前后四次都做得公允无误, 为人称服。开元十年(722) 调任司眅员外郎。当时张说做宰相, 他与张九龄同姓, 对张九龄尤为器重, 张说欣赏他的文才, 常对人说: “ 后出时人之冠也。 ” 张九龄也视张说为知己, 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开元十一年(723) 张九龄擢升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725), 玄宗到泰山封禅, 张说以宰相的职位自选定玄宗的随同官员, 许多是中书、 门下二省官员, 封山礼毕, 皆加晋阶, 张九龄提醒张说, 不要随便晋官, 但张说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 结果晋官之举动, 受到朝野内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 御史中丞宇文融弹劾宰相张说 “ 引术士占星, 徇私。 ” 张九龄曾事先提醒过张说, 要他对宇文融加以防备, 但张说对张九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 结果张说被罢官闲赋, 张九龄由于和张关系密切, 亦受牵连, 先改任太常少卿, 后又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在乡, 冀州路途遥远, 上书请准予换至江南。玄宗许之, 改为洪州都督, 继而转桂州都督, 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730), 张说去世, 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 因而, 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 集贤院学士, 副知院事。适逢朝廷起草赐渤海国诏书, 无人胜任, 张九龄援笔立成, 不久转工部侍郎, 知制诰, 后转中书侍郎, 因母丧归乡里。
开元二十一年(733), 唐玄宗又恢复张九龄的中书郎职务。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做了宰相。第二年, 改任中书令。
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 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 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谥号“文献 张九龄,名九龄,字子寿。九,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多数,也与“久”通用;龄,年龄、年岁。 “九龄”的意思为“长命百岁”之意,体现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寿”中,寿,长寿也。
【张九龄的前“恭”后“倨”】相关文章:
2.张九龄后代
3.张九龄后裔
4.张九龄 感遇
5.张九龄的诗
6.张九龄感遇
7.张九龄 望月
8.张九龄的传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jiuling/3184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