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终一生只有短短的29岁,但是他自幼便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佳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景观楼阁与塔
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楼阁就很能体现这种特色。天无极,地无垠,在广漠无尽的大自然中,人们并不安足于自身的有限,而要求与天地交流,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的体验。嫦娥、羽人、飞仙是表现这种追求的神话幻想,楼台观榭则是现实的体现。所以中国的楼阁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有明显不同:后者用砖石砌造,只开着不大的窗子,楼外没有走廊,内外相当隔绝,强调垂直向上的尖瘦体形,似乎对大地不屑一顾,透露了人与自然的隔阂。中国的楼阁则相当开敞,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环绕各层有走廊,供人登临眺望;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干,大大减弱了总体竖高体形一味向上升腾的动势,使之时时回顾大地;凹曲的屋面、翘弯的屋角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寄寓了人对自然的无限留恋。有许多诗文就鲜明表达了楼阁的这种人文精神,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道出了诗人登楼远观,荡涤胸怀,浴乎天地之间的真切感受。从颇富意境的各种楼名,也可见出这层意思,如望海楼、见山楼、看云楼、得月楼、烟雨楼、清风楼、吸江阁、凌云阁、迎妲阁、夕照阁等皆是。
历史上的楼阁除佛寺宫殿所有者外,享有盛名者大都具有游观建筑性质,多建在风景佳胜之地或园林中,如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选址常在城市边缘临江或临湖地段,便于眺望并与城市联系密切,宜于“得景”,尺度和造型都经过精心构思,建筑和自然有和谐的呼应。楼阁本身也补充了自然之美,成为被观赏的对象,称为“成景” 。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西岸,相传三国时此地就有阅兵楼,唐代以来诗文更盛,如李白:“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等。宋代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曾撰《岳阳楼记》,楼名更传扬天下。宋岳阳楼仅从现存南宋岳阳楼图可略见一斑。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以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六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近年以钢筋混凝土重建之黄鹤楼大体仿自清楼,但增至五层,体量更大,位置也因避开长江大桥有所移动。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岸边,初建于唐永徽四年(653),以王勃《滕王阁序》闻名,后经历代重修重建达28次,唐宋旧迹早已崩坍入江。今存宋画《滕王阁图》是现知最早的滕王阁图本,反映了宋阁的形象,其体态之雍贵,结构之精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图所见,阁立在高大城台上,为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全阁共有28个内外转角,结构精巧,造型华美。阁内各层虽硕柱林立,但空间宏敞流通,上下楼层又都有外廊,便于眺望。
明清以来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景观楼阁,如山西万荣飞云楼和广西容县真武阁。
飞云楼在万荣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各层屋顶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
真武阁在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阁三层,三檐,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
除了专门用于观景或点缀景色的楼阁外,各地城楼虽具有很强的军事建筑性质,但对于环境景观也起很大作用。如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原来都有城楼和瓮城上的箭楼,内城东南、西南二角还有曲尺形角楼。它们是长段街道的构图重心,进出城门的重要标志,丰富了全城的天际轮廓,其凛然难犯的雄伟体量充分显示了皇权中心京畿重地的威仪。 北京内城南面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清代地震后重建,1900年又毁于八国联军,现存者为1906年再次重建物。城楼建在城台上,木结构,两层三檐,带周围廊,通高达42米。箭楼在城楼前,下面也有城台,外墙砖砌,外观四层两檐,平面呈"凸"字形。箭楼窗子很小,反衬出楼的高大。墙面收分显著,显得稳重而坚实,防御性特强。 北京角楼与箭楼的做法差不多,也是四层两檐砖砌厚墙,只是平面改为转角曲尺形,角台向城外突出。
城市里的钟楼或鼓楼较城楼角楼更多被人看到,对景观也有很大作用。钟声和鼓声有报时或警戒的作用,大约从东汉起就用来报时。隋唐城市实行里坊制,规定夜夜宵禁,晨昏都以钟声鼓声为启闭城门坊门的信号,多晨钟暮鼓。但隋唐没有专设的城市钟楼鼓楼,而以城楼代替。元大都在京城北部市肆区建造了专门的钟楼和鼓楼。明清继承元代并更推广,在北京、南京和许多地方城市普遍建造钟楼、鼓楼,有时二楼合二而一,布置在城市中心重要位置。
现存北京钟楼和鼓楼在城内北部,与北京同时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钟楼为全砖石建,下为四方而高耸的砖台,四周围以石栏干,台上建筑单层钟楼。鼓楼在钟楼南,俯临繁华市肆鼓楼大街,形象与北京城楼相似,也是下为城台,上为两层楼,三檐。鼓楼体形横长,体量较大,风格华丽,与钟楼的小而竖高,风格素洁形成对比。它们构成的群体景观是北京从南城正门永定门起向北长达7.5公里的城市中轴线的有力结束,仿佛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乐曲两个有力的终结和弦。
此外,著名的城市钟、鼓楼还有如西安钟楼、山东聊城光岳楼、河北宣化钟楼、山西平遥市楼、太谷和大同鼓楼、辽宁兴城鼓楼、甘肃酒泉和武威鼓楼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engwanggexu/269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