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孤贫,以军功而达显贵,官至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陶侃亡故后,衰败相继,家境急剧沦落,其祖父陶茂做了太守,陶渊明说他为官“直云二台”,以耿直方正闻名,必定在官场上混不圆转。其父陶逸做过安城太守,陶渊明赞其为官不喜,去官不怒,似可以看出陶逸更是不得志。不喜不怒与其说是天然心性,不如说是自我安慰,自我支撑的一种姿态。加之陶逸早逝,到陶渊明一代,败落困窘可知,作为征西大将军、官至长史的外祖父孟嘉,温雅平和,飘逸潇洒,给陶渊明影响较大。
东晋讲究门庭家世,吹嘘自己氏族传统的高贵是制造舆论抬高身价的妙法,甚至可以因此而博取功名,夸宗耀祖成为当时的风尚。陶渊明也未能免俗,在《命子》中,他将家谱续唐尧、虞舜,把西周司徒陶叔,汉右司马陶舍,丞相陶青都纳入本门。虽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但对于促人上进、不甘沉沦无疑是有利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历代文人的理想都要考虑通过仕途来实现,陶渊明也不例外。南朝刘宋时著名文学家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说,陶潜年轻时,有高远的志趣。二十九岁时,他带着满腔热血,“为州祭酒”,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不仅要振兴门庭,还要“大济苍生”。
然而,陶渊明所面对的现实是残酷的。他生活的那段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繁,祸乱不已。东晋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只是沉湎于江南水乡的安乐之中。大批重权在握的将领多以维护个人实力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的北伐复土运动半途而废。公元399年,爆发了历时13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江州浔阳成了义军和官军必争之地。战火给陶渊明的家乡带来巨大灾难,人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何谈展其才志?东晋时期,在选官制度上沿用曹魏时的“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将人才按才能、德行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按级授官,实际上只看士人出身门第,以维护士族门阀的特权地位。腐朽落后的官僚制度堵塞了一切才华之士的进取机会,使他们的政治抱负毫无实现的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71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