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记》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陶渊明的诗文四处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仿佛已经超然世外了。陶诗在文学史上是个传承点,屈原之后,数百年间未曾出现和他一样伟大的诗人。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反省自己所处的境地,对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惊醒思考。在那个崇高名士气度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正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人应该有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在物质之下生存。随之而来的唐朝,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灵感,吸取营养。

  陶渊明的诗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而历经千年风采依然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之作。本文仅就《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善于设臵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音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岳阳楼,欧阳修至于岳阳楼,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花源仙境却都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远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序》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填报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益蜀免赋税,永充洒扫,首备山林”。此后,游着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继继不绝。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远的魅力。尽管唐代汉语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美好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世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陶渊明善于设臵悬念,巧妙构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曲折新奇的故事。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文章以“晋太元”年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足迹为线索,以他的所见所闻构成生活画面和故事情节。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清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有时间,有人物,开篇即显曲折,把一个“浪漫”故事写得放佛真有其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渔人“缘溪行”看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丽景色,“甚异之”于是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一个“欲”字,既展现了渔人又惊又喜的心情,有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

  从“林尽水源到“豁然开朗”,极其简略地叙述渔人“欲穷其林”的过程。似乎山穷水尽,实则柳暗花明。渔人眼前出现了佳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妙雪这个世外乐土的景色,而是尽情地刻画了桃花源的主角——人的活动。这是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它最动人之处。“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见渔人,乃大惊”,“咸来问讯”,对待渔人是“设酒杀鸡作食”,“各延复至其家”,十分客气,并说:“不足为外人所道也”,通过桃花源人对渔人的问讯,款待个嘱告,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和真挚。

  最后写渔人“得其船”,告别了桃花源。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渔人“扶

  向路”,后来却“不复得路”;“处处志之”,后来却找不到“所志”;南阳刘子骥曾“欣然规往”后来却“未果”。写得忽隐忽现,亦真亦假,曲折新奇,发人深思。

  就文章的情节说,一方面这个动人的世外天地与作者恬淡旷远的心境十分和谐;领一方面,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这些新奇的情节,又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它表达了作者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从渔人进入桃花源,到“遂迷”,“不复得路”及“后遂无问津者”,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桃花源诗不存在的,然而它正是农民不满统治阶级压榨剥削的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它虽是作者胸中理想的抒发,却又处处活跃着人民反对君主虐政,向往幸福安乐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这种忽隐忽现的情节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相互交替之中,又启迪人们为争取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去进行斗争,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思想价值,诗人感到情节曲折而不离奇,有一股耐人寻味的味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1109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