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苗雨时
诗歌阅读与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读者以诗歌作品为审美对象,从语言人手,通过审美感受、体验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进行想象的二度创造,从而在独特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心理过程。诗歌的鉴赏既是受动的,同时又是主动的。
鉴赏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的特殊本质和规律。诗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不同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所以它作为审美对象不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品格,而表现为很强的间接性。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但由于词义的共义性,它除了传达概念之外,也能传达生活的表象。语言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性所创造的形象,虽是间接的,但也能作用于读者的知觉和想象。同时,艺术语言也不同于日常语言,语言进入诗歌表现出了一系列自身的特征,诸如造型性、表情性、音乐性,以及高度的精炼和大跨度的跳跃等等。试举一例,贺敬之《放声歌唱》中有这样几句: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我走遍了
我广大祖国的
每一个地方----
呵,每一个地方的
我的
每一个
故乡!
这些诗句是形象生动的,抒发感情的,并具有一种音韵的铿锵。同时前几句,只是八个名词,没有任何字面的联系,时间从“五月”跳到“八月”,空间由“南方”跳到“北方”,连同物象的跳动,表明小麦丰收刚过又迎来渔业增产,在南方是桃花盛开而北国却是搅天风雪。这种语言跳动的蒙太奇,不仅极为精炼地表达了祖国大地的辽阔、壮美和富饶,而且字里行间跳荡着诗人热爱祖国的激情。
诗歌语言是诗的鉴赏的门户。从语言进人诗歌,首先审美感知到的是诗的形象,即所谓“瞻言而见貌”。语言的各种信息把诗中对象的空间形式、色彩、音响等多种要素综合起来,从而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映象和图画。
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涛,以精妙的语言,绘声绘色,状景抒情,给人一种真切的画面感。“阳”是“残阳”,江是一半“瑟瑟”一半“红”,而夜色笼罩,“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些情景交融的描述,常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正如胡适所说:“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象”。
审美知觉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多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觉印象。直觉是读者最初接触作品时,对作品的一种直接的整体反映。它具有一种切进感和新鲜感。这就象和一个人第一次见面一样,最初的印象对进一步认识这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但诗歌鉴赏不能止于此,因为它毕竟属于鉴赏的`感性阶段。还应更深入进去,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形象积累,对审美对象进行物我同一的生命体验。这就进到了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阶段。
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读者在鉴赏诗歌中,步入诗歌所展现的艺术境界,在那里留连忘返,渐渐地由景而入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诗人的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两者和鸣共振,达到一种高峰状态。这就是鉴赏的审美体验。
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无意间听到《牡丹亭》唱词的感受。如果我们把这些唱词也当成诗,那么林黛玉的感受就是她的鉴赏从审美知觉到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先是她“正欲回房”途中,路过“梨香院”外,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偶尔两句吹到耳中,“原求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觉得“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更感到很有“趣味”,于是逐渐沉浸在唱词的审美境界中,并随着境界的展开,她也由审美知觉进到审美体验,文中写道:
……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五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从这种鉴赏时的审美体验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鉴赏活动由外而内,由景物而进入心灵世界;鉴赏者由被动的接受而转变为主动的自觉的加人;审美主体开启自己的知识贮备和身世感受,与审美对象的情境相契合;体验中情感的共鸣,升华出新的审美感情,从而使鉴赏者敞亮自身生命,渲泄郁结,净化灵魂,获得高级的美感享受。
“仔细忖度”,已经在审美体验中关涉到审美判断。审美判断使鉴赏行为进入最后阶段。鉴赏者也由感情世界进到理性世界。在理性世界,鉴赏的审美思考有两项任务:一是诗美探源,即为什么美,怎样美?二是对诗歌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的价值判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定性、定位。其实,这两者往往是有机统一的。
我们看一首诗,经常着眼于它的整体美,即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对象忻合无间而展现的独特艺术世界。而意境美,来源于情感美、物象美,以及两者交融的和谐美。并且意境可以生发出情味、意味和兴味,这又涉及到诗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所以,从“意境”构成,我们可以评价一首诗的好坏优劣,得失成败。试分析郭友钊《山里的杜鹃》一首:
城里没有满山的杜鹃
城里人梦游到山里
山脊刚刚扛起小小的月芽
山坳在夜色里沉眠
山谷绿气幽幽
梦游的人不拥有传说
杜鹃烧红绿的山
烤熟树篱内的梦
猩红猩红的彩带
随夜风滚动
杜鹃悠悠的呼唤
在山顶萦回
期望的心总是无界的宇宙
失望则是地球上的回归线
这首诗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形式,它的结构是这样的——
声音、意象层面:山中月芽初吐,山谷绿意幽然,满山的红杜鹃像猩红的彩带,在夜风中滚动,杜鹃鸟在夜空里悠长地啼鸣……
现实人生层面:城里人没有见过满山的杜鹃,他们梦游来此——表达了对自然的回归渴望……
历史文化层面:由于杜鹃花而引出杜鹃鸟,“望帝春深托杜鹃”,这是一个典故,即相传古代蜀地有一个皇帝,名为杜宇,号称望帝,失位之后,故国情牵,死后灵魂化而为杜鹃鸟,每当春天来临,它总啼叫“不如归去”,直到泣血而止……
哲理思致层面:现实人生的意愿,历史文化的底蕴,融合在一起,滋生了弥漫大自然的人生哲理——“期望的心总是无界的宇宙/失望则是地球上的回归线”……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此诗以杜鹃花为中心意象,今人的寻觅,古老的暗喻,从古今两极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层层语境的压力之下,凸现了全诗主题。由此可见,这首诗意境完美,既做到情景交融,又做到思与境谐,而且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兴味、情味、意味十足,不能不说,它是一篇优秀诗作。
【浅谈诗歌的阅读与鉴赏】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2303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