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字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价值?
《三字经》出现于南宋时期,《神童诗》早一点,出现于北宋时期。就蒙学读物来说,还有更早的,例如《千字文》。我认为,《千字文》虽然最初的动议是梁武帝想给皇子们读书用的,但事实上,它并不符合蒙学读物的要求,它偏重于识字。内容方面对于儿童显得深奥,不容易记,也不容易理解,儿童读《千字文》大概没多少兴趣,只有死记硬背的痛苦。当然,如果把它当成学书法的材料则另说。《神童诗》及《三字经》先后在北宋和南宋出现,有它必然的历史背景。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从理念上说,可以看成是普及教育的先驱,但普及教育成为政府推动的政策和制度,则始于宋朝。从北宋起,乡间私塾、书院,政府县学、府学、太学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普及教育达到空前的历史高度,绝对领先于世界。这是造成蒙学读物开始出现和大量使用的重要原因。因此,不管是《神童诗》还是《三字经》,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视教育,告诉每个孩子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人至今重视教育的优良习惯和传统依然根深蒂固的原因。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中国也是最早实行普及教育的。这也是导致《神童诗》、《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物历时几百年被人接受和使用的原因。相比而言,《千字文》更适合欧洲那样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传统,而《神童诗》和《三字经》则贯彻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化教育传统。
重视教育是一回事,以什么内容来教育是另一回事。对于后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造成了后人对《三字经》的不同看法及反复,一直到今天。中国的普及教育从宋朝开始,也是有原因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建立,形象一点说,科举就是选拔,就是收获。但是,如果没有播种,收获就不会多。唐朝虽然也实行科举制度,但唐朝的问题之一是,科举的来源不够广泛,知识和教育被世家大族把持的现象较为严重。武则天想破除这一现象,但因没有具体播种的措施,结果也不够成功。因此,到了宋朝,为了广泛地选拔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教育普及就变得非常必要,这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所以《神童诗》、《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物才会在宋朝以后大行其道。如果没有广泛的普及教育,也就不会有大众化的蒙学读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416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