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其聪明灵巧、本领高强的形象,歌颂了他不畏艰难、敢说敢干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猴王课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猴王课文翻译:
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叫傲来国。傲来国靠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叫做花果山。那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其中孕育一枚仙胎,有一天突然迸裂,产出一颗石卵,像圆球一样大。趁着有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都具备,四肢完全。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以草木为食,喝山涧里面的泉水,采山花,寻觅树果,并和狼虫为伴,与虎豹成群结队,和獐鹿做朋友,与猕猴和猿猴为亲戚;晚上睡在石崖之下,早上在山峰洞穴之中游荡。真是“山中生活没有时间概念,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
一天天气炎热,与群猴去涧中洗澡。看见那股涧水奔流,真是滔滔不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来的。我们今日休闲无事,顺涧边往上寻看源流去耶!”喊一声,众猴子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们就拜他为大王。”连呼了三声,忽然看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只见他闭着眼睛蹲下身子,纵身一跃,径直跳入瀑布泉中,忽然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没水波,明明朗朗的是一座铁板桥。桥下的水在石窍之间冲贯,从上往下流去,遮蔽了桥门。又上桥头再看,却好像有人住过的地方一样,真是个好处所!石猴看了很长时间,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看见正当中有一石碑。碑上镌刻着“花果山是一处得福的地方,水帘洞是一处洞天得道之地”。石猴非常高兴,便又闭着眼睛蹲下身体,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产。”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产?”石猴笑道:“这股水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蔽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碑上,镌刻着‘花果山是一处得福的地方,水帘洞是一处洞天得道之地’。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见如此,个个都十分欢喜。都道:“你再先走,带我们进去。”石猴又闭着眼睛蹲下身子,往里一跳。众猴随后也都跳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锅灶争夺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子本性顽劣,一刻也不能安宁,只搬得精疲力尽为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各位呀,‘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你们刚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的人,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找到了这一个洞天让各位能安安稳稳的睡觉,都享有家之福,怎么不拜我为王?”众猴听后,立即朝石猴礼拜,都称它为“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藏了,于是称“美猴王”。
美猴王课文赏析:
本文节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书。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石猴出世”、“寻找源头” 、“发现水帘洞” 和“拥戴为王”。写出了猴王的出世不凡,有胆有识,言能服众,本领高强。为后文的发展定下了基础。
“石猴出世”这个部分先写出了猴王出生的地方、出生的过程、身世的不平凡。然后用动宾词组加四字词组写了猴王的饮食、住处、生活环境等,这让文章简洁有力。它不经过任何学习就懂得很多事情,再加上它不是母体所生而是天然造就等都为后文留下了伏笔。最后一句总结了猴王的生活,说明他生活得十分快乐。这也都为后文与唐僧取经时的情况形成强大的对比。
第二段“寻找源头”,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写出了猴子们的顽皮与灵通。语言的描写之所以让人感到热闹非凡,正是因为作者用的是猴子应说的话。可见,选择不同的人物要用不同的话语,才能为我们的文章添光增彩。文中运用重复的话来加强语气,也在此写出了猴王的争强与勇敢,为后文形成它的`性格打下了基础。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是作文的一大法宝。
第三段先写猴王“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写出了猴王的动作敏捷与灵巧。猴王发现了水帘洞,同时在它的语言中也体现了它的直率与坦诚。这也在以后形成它的整体形象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写出了水帘洞中的热闹。用动作写了猴子的特点,引用孟子的话让猴王说,写出了猴王的领导才能。又用“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写了猴王和猴子们的无拘无束,充满欢乐。
文中的猴子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极多的动作和语言,加之各种事件,形成了猴王的整体特点:善良,有领导力,机智敏捷,忠诚等。花果山是一个无拘无束充满欢乐的地方,这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想国”。而猴王这个形象代表的是正义的英雄,是作者所期待的英雄,表达了作者正义的志向。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曲折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追求。在猴王的身上体现了人民群众反对专制,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
【美猴王课文翻译】相关文章:
8.课文《马说》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79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