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的整个行文都体现了这种“奇”。诗中恰切地将女性的柔情与英雄气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兰所具备的丰富个性品格。这首诗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该仔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奇”的特点。《木兰诗》的作者巧妙地用声响描写体现了木兰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于一体的人物形象特点,这也是该诗奇妙之处。《木兰诗》中有7处声响描写,下面笔者对这些声响描写进行解析。
《木兰诗》一开篇就出现了声响描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关于“唧唧”的解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认为“唧唧”指叹息声,李道英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唧唧”指叹息声,而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则认为“唧唧”指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笔者检索了《全唐诗》《全宋词》中的“唧唧”一词,《全唐诗》中“唧唧”共出现27次,其中作叹息声解的有14次,如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开》“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等,13次作虫鸣声或是鸟叫声,如贯休《轻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萧萧,蛩鸣唧唧”、李郢《宿杭州虚白堂》“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刘禹锡《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等,《全唐诗》中“唧唧”一词出现了27 次,没有一处是用来描摹织布机的声音的。《全宋词》中,“唧唧”一词出现4次,4次都用来描摹虫叫声,如朱淑真《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吴潜《生查子》“唧唧暗蛩鸣,点点流萤入”等。由此看来,《全唐诗》《全宋词》中没有用“唧唧”一词来描摹织布机声音的例子,该词用于描摹叹息声、虫鸣、鸟鸣声等。由此可见《木兰诗》中的“唧唧”应该是指木兰的叹息声。并且,仔细分析《木兰诗》的前四句诗,亦可知道此处“唧唧”一词是指叹息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若单看这两句,好像是说木兰正在织布,但接下来两句为“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说明木兰只是坐在织布机旁,织布机根本没有启动,她没有织布,因为她根本无心织布,只是在不停地叹息。故笔者认为《木兰诗》中的“唧唧”解释成叹息声为佳,“唧唧复唧唧”指叹息啊叹息,恰好与“唯闻女叹息”前后呼应,突出木兰的叹息声接连不断。当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张燕瑾教授在其古典文学论著《煮字斋卮言》中对这四句诗有精到的评析,他说:“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写道‘唯闻女叹息’,用了‘唯闻’二字,作者如此反复强调,是要告诉读者木兰的忧愁深得不能再深,根本无法排解,木兰是在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这样的评析十分到位、十分深刻。开篇四句诗,两处提到叹息声,并且第一处还写出了叹息声的叠加,这必定会引起读者进行猜测:“木兰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沉重的叹息声?”从下文我们可以得知,原来木兰不是叹息自己没有拥有爱情,而是慨叹父亲年岁已老,却被点名入伍,自己又没有兄长可以代父出征,这表现的是木兰对父亲的忧虑,体现了木兰的孝顺,展现的正是木兰作为女儿的柔情。
接下来写木兰初到前线,这一部分有四处精彩的声响描写,这些声响描写巧妙地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结合在一起:“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溅溅”在古诗文中常常被用来描摹流水的声音,如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唐人法振《陈九溪中草堂》“溪草落溅溅,鱼飞入稻田”等。“啾啾”在古诗文中可以用来描摹各种声音,如鸟鸣声、猿啼声、马嘶声,甚至是鬼哭声,总之,它多被用来描摹一种悲戚或是恐怖的声音,如王翰《饮马长城窟行》“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刘长卿《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猿鸟悲啾啾,杉松雨声夕”等。随军在黄河黑山宿营,或者听到黄河的溅溅水声,或者听闻了战马的凄怆嘶鸣,这两种声响描摹出边地战场的典型情境,能激发起木兰战士的一种英雄气概和崇高感。而与此同时诗中又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写出了木兰听着寥落边关的流水声、战马嘶鸣声时又不禁回想起在家时父母的呼唤声之情状,父母的呼唤声是那么的温馨、动人,昔日在家中与父母度过的温馨时光无法遏制地涌入心间,这为战场的紧张气氛又注入了女性柔情。这四处音响描写,一方面展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另一方面又符合木兰本为女儿身的事实,若是这部分只体现英雄气概,而少了“不闻爷娘唤女声”所展现的女性柔情,这必定会严重影响木兰形象的塑造,也让诗歌少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7处声响描写是写木兰回到家中,弟弟准备杀猪宰羊时的霍霍磨刀声。这一处声响描写虽然未直接用来展现木兰的形象,但对塑造木兰的威武形象亦有很大帮助。“霍霍”一词到底描摹了怎样的声响状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给出了很好的诠释。“霍”原本写作“靃”,后来省作“霍”,《说文解字・隹部》云:“靃,鸟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靃然。”《玉篇》亦云:“靃,鸟飞急疾貌。”“霍”字的本义为下雨时两只鸟迅速齐飞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双鸟在雨中齐飞振动翅膀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故而发出急速的“霍霍”声,“磨刀霍霍向猪羊”意即木兰的弟弟磨刀的频率如鸟速飞时振动翅膀那样快,声音霍霍然。作者通过对磨刀声的描摹,展现了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从而将木兰归来时,家人欣喜异常的心态表现得很到位,家人不仅为木兰的卓越战功感到骄傲,而且为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儿、懂事的姐姐感到自豪,也再现了家人对木兰离家十年终于归来所感到的欣喜与激动之情。这团聚的场景又从侧面展现了木兰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的特点。
《木兰诗》中的7处声响描写,通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而又自然地贯穿于诗歌的始终,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首诗以及把握该诗写作风格的一条极佳的线索,也是帮助我们透彻认识木兰形象、揭开木兰性格特点的一把钥匙,因而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mulanshi/259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