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药》是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悲喜人生的第一篇小说。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我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的能力。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即小说的三个要素已经有了初略的了解。本单元欣赏的重点是关注它们的时代背景,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编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难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以及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1)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职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积累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为连接线索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分析环境的作用,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认识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落实到本篇课文《药》,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辜被害。
要想很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要从小说的结构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入手。因为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题的基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因而将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在情节的推动下,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出来,因而是另一个重点。
对于《药》的主题,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相配套的语文综合拓展教程里摒弃了这种“传统”意见,而采取了较为符合作者思想实际的“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一说,很有见地,而小说结尾处“乌鸦”与“一圈红白的花”的景物描写也表达了这一个主题,因而将“药”深刻内涵与《药》的主题以及结尾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概括五个场面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在情节的推动下对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②教学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73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