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表现有关长安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四十三,而且这样的作品贯穿诗人一生的各个阶段。
在唐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到过长安,都在长安或长或短的居留过;也就是说,凡是到过长安的诗人,都有与长安相关的诗歌,诗人刘禹锡亦如此。刘禹锡一生著作颇为丰富,但散佚的情况也很严重。从他现存的800余首诗歌来看,刘禹锡创作的与长安有关的诗歌可分成两类,一是作于长安的诗歌,二是异地追忆长安的诗歌,而这两类诗歌主要包括:描写长安城内坊里建筑、风景名胜的诗歌;描写长安政治、日常生活的诗歌;寄寓着诗人对长安特殊感情的诗歌。这些作品分布于刘禹锡一生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有关长安的内容,无论是其居京还是离朝时间,都是其诗歌中不变的一个主题。长安特有的文化以及长安的生活经历,都时刻在激发着诗人刘禹锡的创作感情,所以从他的长安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同时期不同的复杂心态。因此,通过对刘禹锡诗歌中长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长安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形象,以及长安是怎样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心态的。
对诗人来说,长安虽然只是一个匆匆的驿站,但诗人却在诗歌中多次提到长安。据笔者统计①,刘禹锡描写长安的诗歌(包括作于长安以及异地思念长安的),共有312题352首,占诗人现存696题813首诗歌的43首左右(我们姑且称之为长安诗歌),其中在长安创作的共140题164首,占长安诗歌的47首左右,在异地创作的追忆长安的诗歌共172题188首,占长安诗歌的53�左右。诗人在诗歌中直接称都城为长安或是使用长安代称的诗歌共57首,占长安诗歌的18首左右,在其长安诗歌中,诗人直接提到的长安地名就有78处、273次之多。由此可见,长安在诗人心中的分量以及对诗人创作强烈的影响。
刘禹锡明确提到长安的诗歌就有57首,其中最为直接就是在诗中径呼长安,如《谪居悼往二首》其二“郁郁何郁郁,长安远于日”,写其幻想重回长安而不得的郁闷心情。但更多的是使用一些代称,有的是用“国、上国、都、上都”来指代长安,如《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此处“去国”就是离开京城;《令狐相公见示新栽慧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则以“上国庭前草”中“上国”一词称呼京城长安。而《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以“上都”来指代长安;《送如智法师游辰州兼寄许评事》“都人礼白足”,此处“都人”就是指京城长安之人。
刘禹锡还有很多诗以“西京”、“玉京”、“京华”等来指代长安,如《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前人秉懿文,高视来上京。”用“上京”指代长安;《历阳书事七十四韵》:“容华本南国,妆梳学西京。”《鹤叹二首》其二:“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用“西京”来称呼长安;再如《曹刚》:“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晚步扬子江游南塘望沙尾》:“悠然京华意,怅望怀远程。”诗人则借“京城”、“京华”表达出了自己对长安的悠厚深长的眷恋之情。
诗人在众多的长安的指代名称中,有几种称呼是比较好听的,也比较有特色,那就是“凤城”、“凤凰城”,许多诗人都在诗中这样称呼过长安,刘禹锡也是如此,如《路傍曲》:“春入凤凰城。”《曲江春望》:“凤城烟雨歇,万象含佳气。”诗人把风雨之后的长安城美丽的景色、宜人的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非常喜爱吹箫,并且吹箫技艺也十分高超,能模仿凤凰的声音,以至引来了一群凤凰降于京城。因此,人们将凤城比作长安,后来,文人们将凤城泛指京都。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这个代称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京城是吸引、招募人才以及人才汇聚之地。②类似的称呼还有“九城”、“九重城”,如《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双绶重,梦入九城偏。”诗人表达出了自己贬谪时期梦回长安而不能得的心理;又如《观棋歌送儇师西游》:“蔼蔼京城在九天,贵游豪士足华筵。”诗人描述了自己初贬连州期间,长安距自己的身、心都很遥远,他常常回想起自己在长安城的交游生活,内心充满了向往,感叹自己遭逢不济,表达追忆往昔之感慨。因古制天子所居之处有九门,所以诗人借此义来比喻朝廷之门难入,自己距离朝廷如隔九重天地之远,难以触及,也正是因为宫门难入,朝廷拒自己于千里之外,诗人使用这一称呼也可能寄予了对长安的特别期待,希望自己能突破九重之障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因为地属于古代周朝的雍州地区,因而长安城又被称作“雍州”③,刘禹锡的诗中便常常用“雍州”来指代长安,如《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远写丹青到雍州。”《和令狐相公春日寻花有怀白侍郎阁老》:“芳菲满雍州,鸾凤许同游。”都是借“雍州”来指代长安,表现出了这样一个小场景:春天的长安城里,百花盛开,芳菲满城,花香宜人,景色令人陶醉。诗人借此表达出了对长安城的无限向往。同样,由于长安也地属于古秦国,因而也被诗人代称为“秦京”、“关中”等名词,如《武陵抒怀五十韵》:“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是说诗人第一次遭贬谪居朗州期间时,自己想念朝廷,但距离长安路途遥远,心里悲伤,当听到当地的音乐时,勾起了对朝廷的思念之情,更加心烦意乱。《谒枉山会禅师》:“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则写出了自己年轻时交游于长安,谒取功名的豪情壮气。
诗人还用长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来指代长安,如《寄陕州姚中丞》“旌旗阙下来”、《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稍当云阙正”,就是用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前的栖凤、翔鸾二阙来指代长安城的。其他的称呼还有“帝王州”、“白云乡”、“斗城”等。
在以上这些描写长安的诗歌中,诗人把长安称作“帝城”、“上京”、“九城”、“上国”、“王城”等,表现了长安城的整体风貌和王者之气,比较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神往。诗人心中的长安城,就是国家的象征,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舞台,诗人一直怀恋长安就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即是对扭转大唐帝国的颓势、实现国家中兴的期盼。刘禹锡的长安情结是他诗歌创作的深层特质,诗人对京城长安的特殊感情,长安对诗人一生的影响,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深刻地反映,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皆有诗,“长安诗歌”已经成为诗人表情达意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刘禹锡诗歌与长安的关系,不仅仅是具体的、物质层面上的,同时也是无形的、精神意识上的,同时这些因素促成了他诗歌的特殊风格。
拓展:
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黜为连州刺史,接着又贬为郎州刺史,使他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于是,只好寄情于笔墨,用诗歌和散文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和不满。
唐宪宗元和年间,刘禹锡怀着对宦官、权贵的不满心情,来到江西南城麻姑山游览散心。他居住在一个叫“仙人洞”的山洞里。附近的乡民听说是鼎鼎有名的刘禹锡来了,纷纷来洞中问候,许多乡民还给他送来野草“门井焰”。刘禹锡见乡民们送来这么多的“门井焰”,心里纳闷,就问其中的一个老翁。那老翁说:“这‘门井焰’是专门用来熏蚊子的。这洞中的蚊子又大又毒,所以将‘门井焰’赠送先生。”刘禹锡听了老翁这番话,心想,老百姓憎恨恶蚊,犹同清廉正直之士憎恨宦官权贵一样。待乡民们走后,刘禹锡又把随行的仆人也打发走了,独自一人点燃蜡烛,盘坐洞中攻读。
二更刚过,洞内嗡声四起,一群群蚊子飞舞盘旋,左一口,右一口,咬得刘禹锡心惊肉跳,全身疼痛。不得已,只好将乡民送来的“门井焰”点起来。顿时,洞内浓烟滚滚,飞蚊四窜。面对这一情景,刘禹锡心潮起伏,诗兴大发,随口吟诗一首:
沉沉夏夜黑洞洞,骂汝群蚊欺我单。
聚闹喧鸣惊梦醒,欢腾关舞见愁烦。
乱音谤耳似箭毒,利嘴伤人比刀残。
且待清霜秋日晓,烟山灰烬尸骨寒。
这首诗只是刘禹锡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在他自己看来,近乎“俚句”,却是一种最真实的写照。这恶蚊,不就像那些吮吸民脂民膏的权贵吗?后来,刘禹锡多次对此诗修饰、充实,成为闻名后世的一首著名长诗《聚蚊谣》。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uyuxi/1798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