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离骚》的语言特征

离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离骚》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拓展阅读:《离骚》导读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20节至32节,共13节,52句。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圣之所厚”,这七节述怀,也揭示“朝谇而夕替”(朝进谏而夕见斥)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艰难。“民生”也可解释为“人生”,那就感慨“人生艰难”了。这两句承上启下。

  屈原一心实现“美政”,改革时弊,可“朝谇而夕替”,为什么?

  “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芳芷。

  “众女嫉余之蛾眉”,君王“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能相安?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从“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这六节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悔相道之不察”,这里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反省: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

  承着反省的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众人“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游目反顾,自己衣饰更加“芳菲菲其弥章”,光彩照人。“余独好修以为常”,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四马分体,也改变不了自己。难道“我”的好修之心是可以惩罚的吗?反省明志,斗志弥坚。这后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熟读背诵这些闪光的诗句,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离骚》的语言特征】相关文章:

1.离骚的语言特征

2.屈原《离骚》的语言特征

3.《离骚》语言特征

4.离骚的语言特色

5.《离骚》的语言美

6.《离骚》的语言特点

7.《离骚》的语言艺术

8.离骚的语言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ao/19242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