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李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仙”,诗歌创作并无固定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之。
唐朝诗坛上,李白的诗风独树一帜,为后世诗坛留下了无法评估的财富,因此研究李白诗歌对后世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当代诗歌发展。纵观李白一生,能否寻找到一条可以贯穿起来的发展线索?如果能寻找到这条线索,那么当然是道家思想与李白人格力量的有机融合,寻找两者的契合点。
道家思想崇尚“无为”与“自然”,其思想中存在无神论倾向,主张清净无为,反对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中的自然,而指自然发展境界,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预。正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自然、无需雕饰的美是李白孜孜追求的。
道家思想中,思想是衡量一切行为的准则。如果以道家思想衡量世间事物,那么你得到的结论也会高于世俗得到的结论。正因为人生短暂,缺憾常在,李白才经常寻访仙道,迷恋道家思想,因此李白直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感叹人生短暂,这种豪言壮志正是李白的心性使然,是李白的真实写照。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醉心道家思想的人那么多,为何未能出现第二个李白?为何李白未失去诗性?究其原因,无外乎李白并未完全融入道家思想,并未获得道家思想的真传。李白读过许多道家的书籍,也有许多道家的朋友,但朋友不同于师徒,因此李白并未获得道家真传。但我们应当庆幸,假如李白真的获得道家真传,那我们岂不失去一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并未完全被道家思想包融,是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显,经常能突破条框的限制,正如其诗歌一样,变幻莫测,奇异变化,常能想人之所未能想,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人们常说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有狂傲的品性,有潇洒浪漫的情怀,但词汇是那么世俗,李白的词汇已经超越了这些限制,其蕴含的意义已经超越这些词汇本身,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再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以大鹏进行自我比喻,这里大鹏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过了庄子所说的大鹏,额外增加了磅礴的气势,由此可见李白的思想并非一般人可以想象。李白经常能超越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教导我们学会超越、学会放弃、学会选择。
长期以来,李白的《蜀道难》一直被人们推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者畅游蜀地,仰望高山大川,顿生人是如此渺小的感慨,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蜀地的秀丽山川。李白被彻底唤醒,他的内心也如山川一样高远,并将山川作为知音。即便世人都不理解他,李白也无怨无悔,因为“只有敬山亭”才是他的归宿。
我们通过《蜀道难》可以看见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表现出悲壮之美,况且这种美拥有排山倒海之势,令人惊心动魄,这种情感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投身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作者的`内心并未得到平静,在人生道路上并未寻找到自己的归属,其所作诗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露。作者表露的仅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非自己的人生理想,尽管作者已经肯定一些人生理想,如“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但李白经常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尽管如此,李白还是能理解韩信,能理解他遭受的胯下之辱,因为韩信具有过人的雄心壮志,羡慕韩信的平地惊雷。
从最后结果来看,李白对任何角色都是不认可的,拥有三年宫廷生活,却耐不住宫廷的寂寞,最终向唐明皇辞呈。回归民间后,李白的归途开始出现转折点,但其归宿仅能是悲剧的,人间已经没有适合李白的归宿,因此又被世人成为“谪仙”。李白的一生都是充满痛苦的,这种痛苦并非我们可以理解,是李白天才的一部分,正如“与尔同销万古愁”,非要给“愁”加一个“万古”期限,也是李白异于凡夫俗子的地方所在。李白学道,却并未被道家所束缚,依然保持着自然的天性,我们欣赏的正是他这种伟大的自然天性,这是李白的人格力量。李白的确是个天才,正因为是天才才不能被世俗束缚,导致他的一生都注定孤苦。道家思想给了李白一丝丝安慰,甚至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唤醒了李白内心深处的那座火山,因此李白的人格力量是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相关文章:
2.李白诗歌中的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3229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