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梁实秋故居,有位于内务部街20号北京故居,有俊爱方市南鱼山路33号青岛故居,有重庆旧居。那么大家了解过哪一个呢?

梁实秋故居

  纪念人物

  梁实秋(1903年—1987年)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等,浙江杭县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26年回国,发表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中国新文学应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教授。他的散文,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融会古今中外的实例和名言轶事而得其自然与熨帖,不炫耀,有真色。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看云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建造特点

  内务部街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六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四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勾阑胡同”,“勾阑”亦写作“勾栏”,原意是指戏剧演出场所,后引申为“妓院”的别称。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巡警部为民政部,衙署设在此处,遂称“民政部街”;民国时,北洋政府的内务部设在此处,改称“内务部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条”,后复称“内务部街”。

  内务部街39号,旧时的门牌是内务部街20号,在胡同中段北侧,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门是被称作“如意门”①的屋宇式街门,院门外原有三步台阶,由于胡同内的地面增高,如今只剩半步台阶了。据梁实秋之女梁文茜回忆“梁实秋老宅与傅作义住宅后门正好南北相对,原为内务部街20号,现新门牌改为39号。实际相邻的37号和41号原均系梁家所有。37号是传达室和外客厅,41号是老师周香如住宅,39号是梁氏家族居住。”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旧时的门牌分别为19号、20号、21号,现为三个独立院落,共有房屋63间,建筑面积近1060平方米,大部分为居民住宅,其中39号临街的倒座南房为“内务部社区工作站”用房。

  当年内务部街20号的建筑格局大致是由外院、里院、后院等5个院落组成的三进四合院。进入街门,两侧各有4扇绿色屏风门,东侧屏风门内是一个独立小院,且另有门牌,为“内务部街19号(今37号)”,梁家人称其为“外院东院”,有北房、南房各3间。西侧屏风门内有北房3间、耳房1间、南房3间半,梁家人称其为“外院西院”。“外院西院”的西墙为绿色屏风隔断墙,穿过隔断墙的屏风门,又是一个小院,梁家人称其为“西小院”,有北房、南房各两间。外院与里院由“垂花门”②沟通,里院有北房3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里院东厢房东侧至院墙之间的庭院与后院相连,形成一个曲尺型的院落,后院只有北房3间,还有水井一口,其余的便是花草树木,相当于一个小花园,是梁宅的清静之处。

  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在里院西厢房,待到1948年他离开这个院子时,则主要住在“西小院”,北房是卧室,南屋是书房。梁实秋的客厅是“外院西院”的南房,客厅的南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奔马”,上书“哀鸣思战斗送实秋文豪”。

  内务部街20号是梁实秋的出生地。对于梁实秋而言,“故居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是那样的引人动情。”梁实秋在故居卧室后面建有一个在当时属于很讲究的卫生间,卫生间的外面有一棵大枣树,品种是北京的特产——郎家园尜尜枣的,枣树至今仍在。1981年,梁实秋的女儿采了一枝挂满青枣的树枝,作为家乡的礼物送给身在台北的梁实秋。引起文人伤感,“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

  梁实秋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县(今余杭市),但梁家早已入了北京籍;所以,北京是梁实秋的故乡。梁实秋称北京是他“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梁实秋怀念全聚德的烧鸭(烤鸭)、六必居的酱菜、玉华台的核桃酪、信远斋的酸梅汤……梁实秋怀念北京的豆汁、灌肠、老豆腐、羊头肉……以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的家中,听到胡同里卖羊头肉的吆喝声,已经快入睡的他,还是披上衣服跑到外面买了一包,回来躺在被窝里,品着蘸有椒盐的羊头肉进入梦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angshiqiu/2480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