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被公认为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经典佳作。它们是母语教育、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而古诗中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更是瑰宝中的瑰宝,沉潜于其中,往往使读诗吟词的人变得崇高、淳朴、博大、灵动起来。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着古诗文化,从古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拥有在诗意中成长的美好时光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让古诗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学生的生命,就要重视古诗名句赏析的教学,而在课堂阅读中做到“言意兼得”是提高古诗名句赏析教学质量的保证。
“言” 不仅是指古诗的言语表达形式,如“五言”“七言”、修辞以及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的节奏、韵律等,还指具体的言语意思。从理解的角度看,它是教学的起点;从习得的角度看,它是教学的归宿。“意”指的是古诗创造的意境、意象和传达的情思、情感,它是古诗魅力之所在,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的重点。古诗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得了诗词之“意”,才能谈得上让古诗“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学生的生命”。
因此,古诗名句赏析教学让学生得言亦得意,既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还是还原古诗名句生命魅力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需要。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古诗名句,探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古诗名句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在言意融合处悟言得意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领悟古诗名句之所以为名句的秘妙,仅仅理解了古诗言语的表面意思,再让学生据此进行想象、悟情,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呢?因为古诗穿越历史走到今天,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遥远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凭自己的阅历和心智还不足以走近古诗的语境和意境,难以自主地悟言得意。当然,教师的直接讲解也只能是使学生懵懵懂懂,最多也就“知其然”而已。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找准古诗名句中言意融合的切入点,再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言意融合处悟言得意,就会使古诗名句植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精神血液。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一叶孤帆越行越远,慢慢地,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的眼中只有了那流向天际的长江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句所表达的'绵绵深情,最多不过想象出一个伫立江边遥望挚友远去,已不见了挚友乘坐的帆船的影子,却仍然久久凝望着挚友远去的方向不肯离开的珍视友情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孤帆”“尽”“流”等充分体现了言意融合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当时的情感世界,就能真正感受到诗句所承载的情之真、意之厚。一位教师精心设计了品“孤”、悟“尽”、“流”情三个教学环节,很好地引领学生在诗句的言意融合处悟言得意,不着痕迹地使这一经典名句沉淀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中。
环节一:品“孤”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过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深厚的情感。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环节二:悟“尽”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两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同学们,读了上面的背景资料,你们认为诗句中“尽”的是什么?“不尽”又是什么?
环节三:“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同样,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抓住言意融合的切入点“更”“无”等词,引导学生悟言得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1866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