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她的作品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创作焦点聚集在底层写作上,她饱含深情地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迟子建作为当代一个个性鲜明的女作家,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笔耕不辍,她以清新纯净的文风吸引了众多读者。迟子建的小说,以底层民众为书写对象,把真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聚焦在底层人物身上,写了人生存的种种困境,也写了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表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精神世界的慰藉与呵护,可以说坚守民间写作立场特别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怀成为了迟子建的主要创作主题。
一、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悲悯与关怀
迟子建的写作方式是用人物的自身心理去感受世界,让人们在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中去咀嚼人生的苦辣酸甜,所以迟子建的“生存苦难”从来不是细微具体的情节,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恃强凌弱的霸道蛮横,而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所展现出来的生存痛感,诉说着底层世界为柴米油盐而奋斗的心酸,为生活所迫的离别哀叹的悲喜交加。
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受过高等的知识教育,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只能蜷缩在社会底层默默地隐忍着生活的一切。虽然总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但他们始终在的社会底层执着的坚守,顽强的挣扎。他们有爱有恨,有善变的性情也有恒定的坚持,有对命运无常的感叹和无奈也有把握未来的信心和勇气。迟子建对底层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甚至达到了对他们灵魂的肢解。
《踏着月光的行板》讲述的是一对进城打工的夫妻,他们不得已分居在两个城市过着打工的生活,只有周末的时候丈夫坐着火车从自己打工的建筑地到妻子所在的城市,租一间便宜的旅馆过甜蜜的夫妻生活,他们聚少离多,心理渴望的相依相偎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个中秋节两个人都有难得的假期,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没有事先通知对方,丈夫找妻子,妻子寻丈夫,两个人一次次的扑空,一次次的返回,最后却在两列火车错过的时候看上对方一眼,一股忧伤的氛围萦绕在中秋的晚上,“明月千里寄相思”,一种心酸涌上心头。在这个平淡而又忧伤的打工夫妻的故事里,我们品味到的是所有打工夫妻的苦楚和辛酸。到此,我们从作家的笔锋看到了她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心理体验和感受给予了无限的尊重和理解。《门镜外的楼道》是作者第一篇专注描写底层贫困状态的小说,主人公她是城市特困户,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存,她每天都要打扫三座楼十一条楼道,每月可得不过两百元钱,每天将拾到的过期食品、废纸、丢弃的旧衣服都会小心地收到白色编织袋中,以此来补贴生活。作者以逼真的描写,再现了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窘况,现实主义告诉人们,生活就是这样。
迟子建在《环球名人访》中谈自己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她这样说:“我写蒋百嫂的时候,有着深切的同情,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一个而是很多,我想他们真是在生存上处于弱势的一方,那么我如果不同情这样的人,我想我的心就和石头一样风化了。但写他们的时候,不能是仅仅站在同情的立场,也不能完全做一个道德家居高临下”。迟子建喜欢把自己放到普通人之中,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我”和蒋百嫂是一样的,同是寡妇,虽然背景不一样,但遭遇却是一样的内心情感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角色不一样,带来的结局丧夫之痛是不一样的,一种是惨烈的,撕心裂肺的;一种是忧伤的,带着绵绵回忆的。迟子建希望消除前一种痛苦,这种撕心裂肺的东西,其实我们知道蒋百嫂可以拥有遭遇生活变故后仍然有这种绵绵思念的情怀,因为世人的生离死别是自然的,当外界强加给她这些东西变成这种惨烈之后,就要想方设法消除,造成这一切的是社会的一些不公、不平等等,迟子建真的担当起了一个作家的责任去揭示这些东西。欣慰是迟子建真的做到了。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有芸芸众生的苦难,也有作者的心路历程,经历过和爱人的生离死别后,迟子建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带给人们的苦难并且着力转化成笔下对更多生灵的关注,到此我们知道了,写作不光是作家自己来疗伤,或者是梳理自己,也是给这个社会或者把伤口露出来,或者让一部分人看到这个,知道什么是这个社会重视的、解决的东西,这种外在强加的痛是深切的复杂的。《环球名人访》中迟子建深刻的说:“我的笔应该把这种痛剥去,作家要做的就是这个”。迟子建不单是关注某一社会问题,而力图在总体上呈现对底层、社会、时代的看法,这也是其底层写作不断丰满的表现。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zijian/189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