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背影》:生活化与典型性的结合

背影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背影》:生活化与典型性的结合

  朱自清的《背影》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背影》:生活化与典型性的结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背影》:生活化与典型性的结合

  《背影》是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长期以来凭借其朴实、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而“背影”这一词甚至也直接与父亲这一形象重叠在一起。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长此以往,我们都习惯从情感入手来解读这篇课文,一条线索、一个典型环境、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组成了我们讲解的所有内容。不可否认,父子之情是《背影》着重要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解读这亘古不变的情感呢?个人认为,我们不妨从生活化与典型性的角度来品读它。

  一、生活化的主题

  文学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的文本就像无源之水,终将枯竭。只有融入人类普遍生存经验的文本才能唤醒读者心灵,使之产生情感精神上的共鸣。《背影》的主题是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苦难、回忆。

  1.亲情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普遍、最直率、最无私、最重要的情感,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重视血缘关系、伦理道德的古老国度更是如此,因此把亲情作为主题更容易博得读者精神上的认同,契合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需求。

  朱自清的《背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有关亲情的感人故事。“我”与父亲一起回家奔丧,目睹了在经历祖母去世、差事交卸、家境惨淡后那个衰老羸弱的父亲;奔丧完后与父亲结伴同行途中父亲托茶房照顾“我”、与脚夫讲价钱、为“我”买橘子送“我”上车等一系列细节,直至后来父亲来信信中对“我”及“我”的儿子的想念,不无流露了浓浓的父爱。也正是这真挚、朴实情感的表达,触动了读者内心的温暖、脆弱,使人不自觉地沉浸在作者设定的情感里面。

  2.苦难

  《背影》的第二个主题是苦难,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情感能如此感人,能引起读者强烈心灵震颤的原因。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关于作者家庭遭遇的一些描写,父亲一出场就处于苦难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来还亏空,又借钱为了办丧事,家境的惨淡显而易见,作者心中的愁绪也浓郁得无法排解,而读者也深受这悲苦气氛的感染,心生悲凉。接着又写“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父亲此时已年迈,刚经历丧母失业的打击,又要立刻为生活所奔波,其无奈与痛楚可见一斑。由于苦难的存在及其共通性,就使作者所叙述的亲情故事超越了个人,从而有了与广大读者沟通的可能,因为心存对苦难的深切记忆与畏惧,使人们容易对处于苦难中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背影》中的苦难主题是在亲情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深化,其表现力也更加显著。

  3.回忆

  文本的第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一开头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且对象是父亲。在生活中,回忆是一种经过了情感浸润的对过去生活回顾的生命行为,其因为情感浸润的原因更具有情感号召力,通过回忆之门,文本便能迅速打开读者的情感之窗,从而形成文本与作者的互动,至此一种无声的交流,文本的魅力也就得以展现了。

  总之,《背影》的成功离不开它主题的'筛选――对苦难中亲情的回忆,苦难、亲情、回忆一起构成了文本的主题,三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字眼,然而当它们组合、碰撞在一起时,加之作者那质朴自然的语言,迸发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二、典型性的选材

  作者因父亲的来信而回忆起七八年前与父亲相见、分别的场景,一千多字的语言却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除了作者主题的选定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典型材料的选择,表现在文本中有两处,意识典型性背影的选择,二是望父买橘这一背影的选择,可谓十分巧妙。

  1.典型背影的塑造

  文本中关于背影介绍的文字并不多,“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无限的悲凉。父亲的差事交卸了,到了不得不变卖家财度日的境况,而此时又遭遇丧母之痛,双重打击落到父亲头上,此时,他的心境如何惨痛不难预料。然而在这如此悲苦的境遇下,父亲对“我”却仍细心照料,事事亲力亲为,正是在苦难环境下流露出的父爱才更加感人肺腑,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文本的主题。

  2.典型背影的描写

  背影既是文本的线索,也是作者极力描写的对象。文中共出现四次背影,作者着力刻画了望父买橘这一背影,非常具有典型性与感染力。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裤,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作者最不能忘记的背影。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位身材微胖,动作迟缓的父亲在艰难地爬上月台。那种身临其境之感足以使人潸然泪下。一个此时遭受丧母与失业双重打击下的老人却仍不忘记一个已经长大足以自我照顾的儿子,对他百般呵护,如此叫人怎能不感动?

  生活化主题的选择,加之典型环境,典型场景的刻画,造就了一篇经典的散文,一篇深入人心、永不褪色的温情文章,从此父亲与背影、《背影》与朱自清便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参考文献:

  [2]陈焕新.父子亲情的文化意蕴:《背影》的重新解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Z1).

【《背影》:生活化与典型性的结合】相关文章:

1.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生活感悟

2.读出《背影》后的“背影”

3.围绕“背影”学《背影》

4.重读《背影》

5.背影的教案

6.背影

7.《背影》

8.背影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eiying/27388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