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节”。是日清晨,各家各户都像煮腊八粥一样,煮拗九粥过节。下面是,随小编来看看吧。
“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本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现在,“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祠堂里里外外摆满了一百九十五张桌子,近二千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二十多年。
历史来源: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节日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原来和印度有关
“拗九节”的来历呢,得从民间传说说起了。佛教大罗汉目连,是一个印度人。他的母亲平时刁蛮,到了地域被打为饿鬼。死后灵魂被罚没有饭吃。目连每天送给母亲的饭,都被看守的狱卒小鬼吃掉了。
有一天,目连送一碗黑芝麻、糯米与花生、红枣、桂圆等加红糖煮成的黑色甜粥,鬼卒以为这粥肮脏就不肯拿,这粥才到了目连妈的手上。
另一种说法就是:狱卒小鬼见到粥,问:“这是什么东西?”目连答:“拗垢粥。”福州方言中“拗垢”就是肮脏的意思,狱卒小鬼信以为真,目连的母亲才得以吃到粥。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二十九似乎是目连妈的劫数。
正月呢,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此粥便称为“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这一天也被称为拗九节。
“过九”,是在拗九节这天早上吃太平面、太平蛋。在给年有“九”的长辈送“拗九粥”的同时,还要送太平线面与两个太平蛋,祝愿平安健康,福寿绵长。喝拗九粥也是习俗之一。红枣、桂圆、莲子、花生、荸荠,加入浸泡好的糯米,上锅熬煮,待糯米开始呈现出黏性时,放入红糖,轻轻搅拌,这样,一碗拗九粥便煮成了。
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这样的拗九粥将出现在成千上万的福州人家中的餐桌上,传递着孝道温情。
【拗九节手抄报图片】相关文章:
1.拗九节手抄报画
2.拗九节手抄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919080.htm